获奖者手记——教学是最精细与千变万化的艺术

29.10.2015  12:04

“教”“学”必须“以学为主”
●土水学院 吴璟     

这次参加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最大的收获,在于能够有机会在9 个月里,通过一系列培训讲座和交流活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教练组各位资深老师的言传身教,体会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需要的精神和素质,同时也强迫自己第一次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静下心来认真揣摩和研究教学。在走上讲台三年之后,让自己感觉到真正迈出了从教生涯的第一步。
  其中体会最深的是“教”“学”必须“以学为主”。我参赛的课程内容是利用“住房所有权成本模型”判断是否存在房价泡沫。原以为这是一个大家都非感兴趣的问题,但很快发现由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些既定的想法,当它们与授课内容产生差异时,便总会本能地怀疑甚至排斥讲授内容。“为什么大家就不能跟着我的思路走?”教练组老师们耐心地和我一起分析,针对这种典型的负向迁移现象,必须在重视学生既有认知及其影响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来解决。最终,我们对授课内容动了“大手术”,特别结合校园某小区的现实案例设计了讨论、辨析环节,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这也促使我更多的反思平时的教学:当自己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们却不以为然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更多的想想其中的原因?

教学科研相互促进产生的巨大力量
●建筑学院 郑晓笛


19 年前,我成为清华建筑学院的一名新生。本科毕业后前往哈佛大学攻读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后来机缘使然再次回到清华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海外求学与职业实践的经历为我在清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独特的养分。如果说以前只是投入地教学,那过去一年参加学校及北京市教学比赛的经历,则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思教学的本质,反复追问到底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
  我参赛的内容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后工业棕地再生的理论与实践。备赛过程中,指导教师们鼓励我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多地融入到授课内容中,同时毫不留情地追问我:“你研究成果的意义在哪儿?”“能不能用更加简洁清晰地语言与图示进行表达?”……当时被问得背上直冒冷汗。但我竟是如此享受这种学术质问与讨论,多少个夜晚辗转反侧,满脑子都是参赛演示的 PPT,一遍一遍地推敲讲授的内容、逻辑与形式,如何采用实物的土壤样本生动地切入相对枯燥的定义解析。备赛的过程,让我真正体会到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一门课最吸引人的还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自动化系 王焕钢     

9 年前,我首次登上讲台,如何把抽象、枯燥的内容讲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课程的精髓、掌握重要的知识点,成为我的教学努力方向。然而,自从去年参加学校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以及今年的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之后,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什么课才是真正有意思的课?”霍金写《时间简史》可以把很难的问题讲得很简单,关键是如何讲、怎么讲。近10 年的教书生涯让我明白自己的本职是一名教师,最大的贡献是培养学生,但青教赛让我有机会思考更多。经过几个月的密集备赛,讲课版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确,短短20 分钟比赛和平时上课并不一样,而且不可避免地带有“表演”成分,但是一分一秒的背后却是对教学理念、方法、工具、语言的打磨,自己的课堂变得“精致”了。
  “可不可以再好点”是我教学10 年来每次遇到挑战时鼓励自己的话。讲课从追求生动丰富到追求深度广度,再到现在“返璞归真”,我觉得一门课最吸引人的还是探索未知的好奇心,这可能是课堂上永恒不变的真理。

提问其实并不简单
●土水学院 纪晓东

 

此次青教赛诸多收获中,我最想分享的是关于提问和讨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随堂提几个问题,可以衔接授课内容,避免学生打盹,简直是课堂“利器”。但仔细想想,提问未必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未必能启发思维。提问其实不简单。
  我的赛讲教案几易其稿,和指导教师反复修改最多、下力气最大的就是设计开场问题。指导教师在培训中提出要找到学生的“认知台阶”,找到新知识和学生已有认知的“异”处,在此设疑。我参赛讲的是基础隔震结构,学生的普遍认识是“打牢基础,建筑结构要与基础刚性连接”,而基础隔震却故意将基础与上部建筑结构切开,加入柔性的橡胶垫层。这样的房屋地震时安全吗?在分析学生认识并反复讨论后,我们决定就此处设疑。后来,我在其他课堂上也用这种方法设计问题,几次尝试效果都不错。
  课堂上除了教师的设计提问,还有学生的主动提问,有些问题很有想象力、突破常规,尽管这些问题给我带来挑战,但正是这些问题的讨论让课堂变得丰富和生动起来。我想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授,精彩之处更在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为学生思维而教”,设计问题和讨论问题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三步走”
●电子系 陈建生     

   

  2010 年秋天,我承担了电子系本科限选课“图像信息原理”的教学工作。初涉教学,又是面对超过百人的大班,内心有一丝紧张。当时教学的感受,就是一个又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
  时光转到2012 年,恰逢电子系教学改革,我申请担任本科生核心必修课“数据与算法”的任课老师。依然是面对百人的大课堂,两年前授课时的拘束与紧张已逐渐淡去。我隐约感受到一门课程的教学恰似一段持续几个月的 “旅程”,我开始体会这旅程中的点点乐趣。当旅程抵达终点时,我已迫不及待地思考下一段旅程———构思课程新的实验平台。对彼时的我而言,教学是一段“旅程”。
  2014 年底,在系里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学校的教学比赛,又有幸参加北京市教学比赛,由此走上了一条痛并快乐的“参悟”之路。从未体会过,仅仅20 分钟的教学内容细抠起来原来有那么多的盲点,看似无关的知识点之间原来可以梳理出全新的知识框架,授课时举手投足乃至每个重音点的设计竟然可以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效果……我猛然意识到所谓“教学”,其实是世界上最为精细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对现在的我而言,教学是一种“感悟”,需要用一生来践行。

把学生当成教学的老师
●航天航空学院 王兵

           

专业课要强调基础,让学生用基础课的内容来解决专业课中遇到的新问题、新难题,这是“专业回到基础”。我在教学中时常会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把诸如“探月发动机如何实现变推力?”“航空发动机如何飞入太空?”等工程前沿内容引入到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其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不仅仅讲科研结果,还要讲科研过程中的“思维”等方法论层面的内容,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到的。我认为讲授科研中运用的创新思维可能比花更多时间讲知识本身更重要,因为方法论是创造知识的工具。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想教学的奇妙之处在于“得法”,而我理解“得”不仅是教师个人单方面努力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互动得来的,而且大多“法”是学生教给的。讲知识增量、讲专业回到基础、讲科研与思维,都是我在课堂教学互动中从学生反馈“怎么能学好”的角度得到的启发。所以,把学生当成教学的老师,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学习效果来评价或改进自己得到的“法”,一定能帮助青年教师形成有特色的教学理念。

言传身教中领悟教学真谛
●计算机系 贾珈

     

毕业留校后,在讲台上越来越能体会到和最聪明、最优秀的学生们“过招”的忐忑不安以及拿到评教系统中9 个“笑脸”的幸福欣慰。老师考学生、学生也在考老师。在一年年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作为一名清华青年教师,努力掌握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身边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也使自己感受到这些老教师们在出色完成科技尖端任务的同时,也具备着高度的教学责任心和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底蕴,更是看到了自己和这些清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
  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从校赛到市赛的半年多时间里,学校和系里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手把手地对我进行指导。这些指导细致、深入到位,不仅仅是每一页 PPT要反复推敲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技巧、更是督促我思考领悟蕴含在每一堂课中的教学理念。在这难得的与老教师们“亲密接触”的半年多时间里,每一回课件 PPT的“改头换面”,都让我真实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基本功正在一步步提升,也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些老教师们身上最闪光的特质,正是百年清华最宝贵的财富———行胜于言。

来源:《新清华》2015-10-23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