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中的校训之声

18.04.2017  18:30

1939年夏,在抗战的炮火声中,由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合并的华北联合大学诞生了。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八字校训就和抗日救国的理想一起,被深深地烙进了每个人心中。

团结,在一个个与群众生活的细节里。华北联合大学是在敌后战场办起来的,它的国防教育大多数都在抗日前线进行。大家深深地认识到,想要抗战成功,不仅要学生团结、师生团结,更要与群众团结。每当师生们到达一个新的根据地,当地的群众都会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生活必需品,还常常用亲切的关怀温暖着他们。大娘们总会拉住女同志的手,为她们理理散乱的头发,教她们补衣裳、做农活儿;大爷们则提上瓦罐,为师生接来清清泉水,“解了渴更润了心”。很多小学、民校的课堂都设在地头、炕头,小小的一块黑板发到学习小组里,于是华北联大的师生就在村子里兼职当起了文化教员,教群众识字、唱歌。泉水中有群众们的希望、课堂上有联大人的深情,人民群众是华北联大师生们最亲的人。

前进,在一行行泥泞的脚印里。1939年的中秋前,当人们期待着团圆的温馨时,与抗日军政大学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的华北联大,正在艰难地进行着急行军,昼宿夜行得穿越敌人层层火力交叉的封锁线。爬太行山的时候,有的女同志跟不上队伍了,男同志就背着女同志继续往前跑,也有女同志走在前面、搀扶着体弱的男同志。成仿吾等学校领导们有马也不骑,和大家一样一步一步摸着向上爬。“爬也要爬过去!”这声音时刻在耳边回荡,激励着大家克服困难;一会儿,又传来了队长的口令:“沉住气,不要慌,紧跟上!”“跟上,不要掉队!”大家都咬着牙前进,因为每一个人肩上担的都是一个集体的重量。当冰雹从天而降,他们把这当成从天而降的“天然冰棍”;当暴雨突然来临,同志们就用歌声互相打气,互相鼓舞。华北联大和抗日军政大学的师生一起,渡过黄河和汾河,翻越吕梁山、云中山、太行山,行程3000余里到达晋察冀边区。日伪报纸以《万余涂手共党越过同蒲线》的大字标题报道了此事。“前进!”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担当。

刻苦,在一包包装着书本的行囊里。在奔赴战场的时候、在撤回敌后的时候,无数次的跋涉让行囊愈发沉重,但师生们从未抛下过的——是书本。当时的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何洛老师等人从延安越过一层层封锁线,赶着毛驴将一部《安娜·卡列尼娜》驼到了师生们当时所在的村落夏庄,“千里迢迢,轻装再轻装,宁肯丢掉一双鞋子打赤脚行军,书不能丢。”书是战场上的奢侈品,却也是师生们的必需品。有时大家都想看同一本书,就由几个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分工抄写,复制一个手抄本。刻苦就是日夜心怀的报国理想,刻苦就是如饥似渴地追求真理。

坚定,在一句句铿锵有力的歌声里。唱歌是同学们生活中最常进行的文化活动,不仅给紧张的战斗和学习生活增加了乐趣,更为充满艰险的革命道路增添了志气。“跨过祖国的万水千山,突破敌人一层层的封锁线……到敌后方开展国防教育……我们誓死决不妥协投降,战斗啊,胜利就在明日!”华北联大校歌让在这里生活过的学子在毕业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传唱着。当洪亮的歌声在根据地回荡,抗战的决心化作一段段旋律、坚定的信心融进一个个音符,高昂的斗志就浮现在了师生坚毅的面庞上。歌声是号角,鼓舞战士前进;歌声是烽火,让勇气随风飘扬。

华北联合大学用团结凝聚群众,用前进加快步伐,用刻苦保证进步,用坚定宣告信仰——当一所大学在战火中成为一面旗帜,它能留下的远不止一份精神,还有无数份对国家和群众最深切的爱。

(作者徐婧系新闻学院2016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