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品格在陶情励志中升华

20.04.2016  09:48

 

        “军旅文化,源远流长,如一泓清泉涤荡心灵,如一轮新月映射光华。”这段文字印刻在武警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支队展览厅里,与官兵自制的手工艺品互相印证,更显情真意切。
  
  
  走进武警内蒙古大兴安岭森林支队驻牙克石部队营区,描述灭火作战场景的炭画《绿海奇兵》、讲述森林部队发展史和新兵成长经历的根雕木刻《铁心跟党》、树叶贴图《新兵日记》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每个手工艺品对战士都有教育意义,这个根雕作品就讲述了一位战士和母亲的动人故事。”支队一大队教导员苏凤廷指着一个形似高跟鞋的根雕作品介绍。
  
  
  2002年3月,新兵白桦一下连就来到了以艰苦偏远著称的奇乾中队。白桦父亲去世早,是母亲把他和妹妹拉扯大。入伍3年,繁重的灭火作战任务和远离人烟的枯燥生活,没有让这个来自农村的小战士感到不适,但思亲之情却让他时常神色黯然。
  
  
  中队干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排他加入中队根雕爱好兴趣小组,引导他用创作手工艺品的方式抒发思乡念亲之情。“母亲为了抚养我和妹妹省吃俭用,一双布鞋穿了十几年,我的心愿就是想用津贴给她买一双高跟鞋。”临近退伍的时候,白桦向送行的战友说明了他做这件手工艺品的初衷,并把“高跟鞋”摆在了中队的手工艺品室。每当新兵下连,指导员都会为战士们讲述这个故事。
  
  
  “像发生在战士白桦身上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支队常年驻守在兴安林海,守护着祖国北疆的生态安全,责任重大。靠军营文化陶情励志,潜移默化培育官兵战斗品格,是我们开展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成效一直都很明显。”支队政委陈健介绍说。
  
  
  近年来,支队积极拓展文化育人功能,将火场、民俗、地域等文化元素融入军旅文化中,创新特色军营文化催生了战斗力。他们多次组织宣传文化骨干深入挖掘火场文化资源,把建队60余年来的火场战斗历程融入政治教育,先后编辑制作了《兴安灭火铁军》《森林守护神》等专题片,拍摄的《强军战歌》和微电影《大山深处“特种兵”》分别荣获全军优秀奖、武警部队特别奖和全军二等奖。
  
  
  支队担负着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1067万公顷森林的管护任务和410公里中俄边境火堵截任务,所属10余个基层单位分布在上千公里的护林防火战线上。1952年建队至今,部队累计扑救森林火灾2300余起,官兵居深山、战前沿,却从不言苦。
  
  
  “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守护绿色守护你》,灵感来源于奇乾中队故事集《生态战场上的坚强堡垒》。同志们,巍巍兴安,茫茫林海,守护绿色是我们的责任,使命崇高……”一大队学习室里,上等兵李振正在进行政治教育课前演讲,台下官兵认真聆听、神情专注。
  
  
  支队党委在长期实践中感到,发挥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是克服营区驻地人迹罕至、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等实际困难的有效手段。他们收集整理了火场上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英勇战斗事迹,将“伊木河保卫战”“清山护林立战功”等100多个火场故事汇编成书,将武警部队十大忠诚卫士陶谦、全军爱军精武标兵韩亚民、十大绿色卫士郭喜等30余名英模事迹印制成册,严密组织了“讲传统、忆战史、学英模”系列活动,让官兵在感受传统、接受熏陶中提振兵心士气。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支队注重外聘文化教员提升干部骨干文艺素养。自2011年以来,支队与驻地文工团、文化馆联合成立了“巡演基地”和“文艺骨干培训基地”,先后举办打击乐、管乐、编舞、教唱、裁判等文体骨干培训班12次,通过长期系统培训、演出实践帮带等方式,为支队培养文化骨干240余人,为基层部队演出60多场,让护林防火的千里防线上,到处活跃着橘红的身影。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温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