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台寺牡丹院修缮完工

18.11.2015  09:38

        不用钉子和水泥,完全按照传统古建筑手艺修复,位于门头沟戒台寺的牡丹院在经历了四个月的关门修复后,终于恢复原貌。这座古宅院有望明年正式向公众开放,届时,游客有望重见满院牡丹的盛景。

        院内柱子歪成“比萨斜塔

        牡丹院,原名北宫院,坐落在素有“中华第一戒坛”之称的千年古刹戒台寺内,是一座两进四合院,因院内遍植牡丹,便被人们叫做“牡丹院”。道光皇帝第六子恭亲王奕曾在此居住10年,国画大师溥心畲、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在院中居住。

        然而,历经岁月的侵蚀冲刷,古老的院落一度陷入危机。院内建筑因年久失修出现多处墙体裂缝,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更让院里的古建筑雪上加霜:房屋地基下沉,屋檐塌陷,木构件遭水浸泡慢慢腐朽……

        “我们第一次进院勘察的时候,一进院东南转角房南侧的柱子,都已经歪成了‘比萨斜塔’,工人们上架揭瓦都担心。”北京房地集团戒台寺牡丹院修缮项目负责人季荣贵回忆,当时的牡丹院看上去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废园”,斑驳的墙面上多处裂缝,漏雨的房顶被荒草覆盖,藤蔓植物攀上破损的门窗,院里也是一片狼藉。

        再现“打牮拨正”老手艺

        “最小干预,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是房地集团在修缮牡丹院时遵循的基本原则。从选择建筑材料,到确定施工技术,再到整体风格的把控,全都最大限度地还原牡丹院的本来面目。

        就拿歪成“比萨斜塔”的柱子来说,要把这柱子扶正,可不是简简单单推一下就完事儿的。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房柱作为房屋中的主要承重结构,顶端往往通过榫卯结构“扛着”房檐及房顶,如果处理稍有不慎,房檐甚至房顶都可能有倒塌的危险。施工队采用的是“打牮拨正”,用老手艺抢救老文物:先卸掉部分房顶,然后连同柱子顶端的榫卯结构一起,几毫米几毫米地慢慢扶正柱子。“最后再朝松动的榫卯结构中塞楔子固定,还要用骨胶浇灌。”季荣贵说,楔子和骨胶,都是传统建筑工艺中用到的材料,其中的骨胶,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黏合胶,是用动物骨头熬制而成的。

        在修缮过程中,施工队还意外发现了深埋地下的暗藏的历史痕迹。“我们在清理二进院正房明间后门外的地面时,发现后门外还有一段台阶和垂带埋在地底下。这就说明殿后的地势其实比现在低。”于是季荣贵带领施工队伍,将埋在地下的剩余台阶部分挖出来,恢复其原貌。

        重建后作为奕展览馆

        走进修缮后的牡丹院,刚入眼的便是一座用太湖石叠砌而成的花坛影壁,奕的石像雕塑端坐其中,守护着曾经住过的宅院。院内东、南两侧为转角房,前檐有回廊相连。修缮过的房顶仍旧采用“棋盘格”式,与常见的弧形瓦片不同,这种瓦更平,铺上去后就像纵横交错的棋盘。季荣贵介绍,院内房顶瓦片90%仍为原来的瓦片,破损缺漏的则由工人手工打磨加工补上。

        一进院的西侧为靠山花坛,这个当年由奕亲自设计的假山景观,让整个院子在北京浅山文化之外,又增添了江南园林的韵味。冬天的牡丹院虽然见不到牡丹的芳华,但苍劲的古松,纷飞的枫叶,假山间躲藏的松鼠也有别样的生机。前后院以垂花门相连,后院东、西、北三面的房屋皆有回廊衔接,雕梁画栋,文采风流。

        “目前我们仅仅完成了牡丹院的建筑修缮部分,房间里还需进一步装修完善。”戒台寺相关负责人介绍,修缮后的牡丹院内,将作为奕展览馆,展出这位晚清政治风云人物的相关资料和文物,但具体开放时间暂未确定,游客有望在明年重新走进牡丹院。

        实习记者  袁云儿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京民执罚〔2019〕16号
序号 处罚决定书文号 被处罚人名称(姓民政局
2019年2月城乡低保和城乡特困人员救助情况
    截止2019年2月28日,我市城乡低保人员6.民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