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做什么?”—首都高校学生战“疫”记

19.02.2020  02:10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杜燕 于薇)走出位于湖北省黄石第十五中学家属区的楼栋口,小区路上人丁稀少,小区卡口拉着警戒线,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大二学生盛加乐心里想着:“我得上!” 

  1月4日从北京回到家乡过寒假的他,保持着每天关注新闻动态的“专业习惯”。1月25日,黄石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1号令,全市公共场所强制测量体温和佩戴口罩、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关闭公共文化场馆,尽量不出门的盛加乐坐不住了。他从手机里翻出“志愿汇APP”,在网上申请成为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 

  “社区防疫卡口现在人手不够,你敢上吗?”当爸爸发问时,他回答:“敢。” 

  黄石的疫情由最早输入型变为内部扩散型、家庭聚集型、社区村组蔓延型,疫情形势严峻复杂。目前,黄石对全市所有居民筛查检测,小区、社区、村的封闭管理全覆盖,对公共区域管控全覆盖。 

  一把测温枪、一张登记表,戴着红袖章的盛加乐说,希望居民们都理解,支持配合社区的工作,“止住疫情的脚步,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在山东省新泰市楼德镇霄岚村的村口,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生裴峰,忙碌着对村口来往车辆及人员进行严格筛查。 

  楼德镇霄岚村是村落之间重要的“交通枢纽”,这里居住着近4000人,随着人口流动,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加大。 

  裴峰每天一大早就到村口,戴上口罩、手套开始做体温监测及登记工作,待车辆及人员离开后,会背着沉甸甸的消毒液喷雾器到处喷药消毒。 

  室外工作条件有限,他丝毫不懈怠,利用休息时间还向村民宣传新型冠状病毒预防知识,劝离在外闲聊及打牌的村民。 

  众人拾柴火焰高。他还鼓励在村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如今,这支村级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由原来的三四人扩展至十几人,“现在防控面积和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了。”他说。 

  海报上,两鬓斑白的钟南山紧绷着嘴唇、工人们正在火神山医院的施工工地加足马力奋战……这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生刘雨沐、李文昕的作品,如今上千张海报已张贴在北京市大兴区20个镇街的社区、农村、楼宇等地。 

  刘雨沐在新闻里看到八旬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至一线调研,看到那么多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看到夜以继日在工地的工人们,“深受感动。”她说,疫情对每个人都是一次考验,自己在家中希望创作海报表达敬意,也希望提醒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战胜肆虐的疫情。 

  “希望能用作品定格这一刻。”李文昕说,这次疫情中看到了中国人的骨气与智慧。 

  疫情下,大中小学生们或许落下了功课,但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蒙曼看来,“在家第一件事不是念书,而是要思考,风声雨声读书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得先关心这个社会。”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录制的“《老师请回答》大中小学生同上一堂课”上,蒙曼指出,仅仅感动是不够的,“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目前是一个非常态,以后人们要走上规划的生活,走上常态的生活,因此,现在要有定力,做好该做的事情;要有梦想,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了,国家的梦想就实现了。 

  中国石油大学教师田佳平在看完这期节目后谈到,谁能想到世间会给武汉、给中国出了这样一道题?而我们就是答卷者,都是如你我一样的平凡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田佳平说,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心中有爱、勇于承担,就是最好的作答。(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