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随春归 发我枝上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加速发展

26.05.2021  09:51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五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担当,吹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冲锋号角。 

社科项目申请创纪录

不久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布“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我校何慧丽教授主持的《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研究》获批重大项目,左停教授和饶静教授主持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和《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分别获批重点项目。这是我校“十四五”获批的首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体现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良好势头。

而在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名单中,我校也有3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叶敬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与转型研究》项目和孙庆忠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同时获批立项。此前,在2020年4月,林万龙教授的《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研究》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领域国家最高研究水平,是衡量高校或研究机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

2020年,获批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在我校人文社科研究发展历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社科成果产出创佳绩

2020年岁末,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奖项——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我校叶敬忠教授团队的著作《双重强制——乡村留守中的性别排斥与不平等》获著作论文奖二等奖,孔祥斌教授的论文“中国必须保护高质量耕地(China must protect highquality arable land)”获得著作论文奖三等奖。

2019年2月,国内最顶级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发表叶敬忠教授、贺聪志副教授合作研究成果——《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这是2011年以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首次以第一作者单位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

2018年,叶敬忠教授团队围绕“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撰写的政策建议《衔接小农生产和城市消费 实现稳定脱贫》被《人民日报(内参)》第643期采用,获得中央领导重要批示。近年来,经管学院、人发学院、土地学院等多篇政策建议获得了中央领导的批示。

2017年,我校成功获批建设首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北京食品安全政策与战略研究基地。

过去五年里,我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奖1项,农业部软科学优秀研究成果奖5项。   

人文社科繁荣会有时

今年3月召开的学校科技创新大会全面部署了“十四五”学校科技工作,提出立足“四个面向”,开展“八大行动”,持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人文社科繁荣”是八大行动之一。

科研院人文社科处处长钟占蓉介绍说,近五年,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增势明显,立项项目超过1000项,合同经费超过2.6亿。其中,获批国家级社科基金重大项目9项,比“十二五”期间增加了8项。

小荷才露尖尖角,春在枝头有三分。我校一直高度重视人文社科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的培育工作,把项目申报作为提升人文社科科研水平的重要抓手。与此同时,在人才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也在不断加力——

2020年1月,经管学院引进“315”人才工程首位人文社科领域的领军人才樊胜根教授。目前,多位教师担任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战略咨询专家,国务院扶贫办脱贫评估专家等“智囊”。

2020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自主审核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全国农林高校中第一家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

2019年,人发学院“社会学”与“公共管理”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获批,实现了学院学科和学位点建设跨越式发展以及办学层次开创性提升。

……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将在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不断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奋力书写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