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东四修胡同
东四四条今年4月全面启动环境整治,拆除违建185平方米,封堵开墙打洞43处。当违建被拆除后,一处处久违的老门楼、老门墩、老影壁从轰然倒塌的违建后露出真容。百岁的老门楼该如何修复?胡同怎么能既保留风貌、又为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提供便利?在东城核心区的老胡同中,一群设计师们正在像修复文物一样修复着北京老胡同。那些被遮挡了几十年的四合院和老门楼,正在重新焕彩生辉。
俩礼拜抠出民国老砖雕
从东四四条西口进入,走不了几步,就能看到一位穿着白衬衫、背着双肩包的学者蹲在一栋典型民国风的二层小楼旁,指导施工工人对外墙进行修复和保护。他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朱旭,全程参与了东四四条整治修复的全过程。
“这是1928年民国时候开业的一个照相馆和卖洋货的杂货铺。”朱旭指着朱红大门周围的精美砖雕解释说,“文革”的时候,胡同的老百姓用水泥砂浆把砖雕全封住了,这一封就是几十年,从外表只能看见整片斑驳的水泥墙。门口一侧的木质垂花,也被一家山西小面馆包在了违建中。
违建拆除后,最简单的修复方法就是为“老楼刷新漆”,涂上涂料,贴上仿古的墙片。但设计师们选择的却是最麻烦的修复方法。工人首先要用小起子一点一点将糊了几十年的水泥砂浆剔出来,然后再用小尼龙刷子一点一点刷。“十多个人一共弄了俩礼拜,才把砖雕上的字给露出来。”朱旭说,砖雕在民国之后就渐渐衰落了,类似的建筑要到东交民巷、使馆区才能看见。而对于同类风格的民用建筑来说,东四四条的这家民国老照相馆恐怕是独此一份。
六棱门墩京城独一对
东四四条81号,有两个黑乎乎的木头箱子一左一右摆放在门楼两侧,看起来似乎与古建的环境颇不协调。
“想看看里头吗,这可是全北京独一份,再也找不出第二对了。”负责东四胡同修缮的责任设计师时亮,小心翼翼地挪开黑木头箱子,一对六棱式的石头门墩露了出来。“石头门墩什么样的都有,唯独六棱形的,全北京就这么一对,应该是清朝中期以后的东西。我们见着的时候已经歪了、倾斜了,这次重新扶正,门楼施工的时候怕给碰坏碰脏了,就用木头箱子罩起来保护一下。”
时亮说,下一步还要对门墩进行专业清洗,然后烫蜡,就是用高热把蜡融化了之后,用喷灯喷在门墩上,能够防风化。
整个东四四条胡同中一共有53个门,其中光是屋宇式的门楼就有27处。“王府式大门、广亮式大门、蛮子门、如意门、金柱门、随墙门,还有近现代人自行改造设计的‘改良式门楼’。东四地区已经把所有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门楼全涵盖在内了。只要走到东四,就能见到最齐全的门楼。这里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博物馆。”时亮说,未来打算弄一些二维码贴在东四四条胡同的每一个门楼式建筑门口,路过的人用手机一扫,这个门楼和院子的信息就全显示出来了。
“王府式门楼”还原度最高
东四四条83号,一个普通的院子,但却有着不普通的历史。现在很多家庭里还存有清代货币,比如“康熙通宝”、“乾隆通宝”等铜币,很多货币就是从这个院子里铸造出来的。时亮指着东四四条83号三间一启式的门楼说,这里是清代宝泉局东作厂,设于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距今已经有370多年的历史。看这个门楼,是四条胡同里规格最高的,属于王府式门楼。清朝一共有4个造币厂,而宝泉局东作厂是目前北京唯一现存的清代铸币厂。“相当于现在的央行,管发行货币的。”
就在不久前,东四四条83号的大门口还被违建团团围住,根本看不出原来的样子。“我们刚接手那会儿,大门一边盖个小房子,修自行车的;另一边的小房子堆放杂物。中间黑乎乎一个门道。别提多破了。”
如今再看,大门两侧的违建已经被拆除,露出了宽敞的王府式门楼。“当年因为要靠马车来拉钱币,所以大门也修得特别宽,可以供马车进出。”时亮说,这是几十年来,胡同修复还原度最高的一次,东四四条也因此成为了修复的试点。
从“修旧如新”
到“风貌保护”
时亮告诉记者,大概十多年前,胡同的整治还普遍停留在“修旧如新”阶段。那个年代,就算这块砖是有文物价值的,也不要,而是得换上一块全新的砖,让大家伙看到一个焕然一新的新胡同。近四五年来,观念开始向“修旧如故”转变,就是把胡同修复得和原来的制式一样。
而今天,胡同的整治已经发展到了“风貌保护”的新阶段。比如,因为经过“修旧如新”、“修旧如故”这两个阶段,老建筑的墙体上可能已经沾满了涂料、瓷砖片等新式材料,饱含着历史韵味的老墙体封固在里面看不见了。这次对老建筑的墙体进行修复,就不再是简单地贴上新的墙片完事,而是把以前的墙经过打磨,“蹭”出原本的古朴原貌。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老墙体重新亮出来,亮出来之后,还要用古建筑外墙保护涂料轻轻刷在老墙体上。刷完保护涂料之后,从外观看,墙体的质感、颜色都不变,但是往墙上泼水,水很快就流下来了,这样可以保证墙体在20年的时间内不受雨水的侵袭。
再比如,一扇老木门有一条木头坏了,修复的时候并不是把整个门都换成新的,而仅仅是将损坏的一个木条换成新的。一扇门,可能这一块是2017年修的,这一块是上世纪80年代修的,这是民国的时候修的,修缮也要看到历史的痕迹,一扇门上可能就会有不同时期修复的痕迹并存。
设计师“巧心思”
融入胡同新生活
设计师时亮,在东四六条胡同中长大,是个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从小,四合院、老门楼、门墩、影壁、胡同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如今,在设计事务所做了15年建筑设计工作的时亮又有了新的身份——东四胡同修缮的责任设计师。
“所谓‘修旧如旧’,并不是说必须和过去的胡同、过去的建筑修复得100%一模一样,为了让胡同中的居民生活得更加便利,设计师们将一些‘小心思’巧妙地融入了胡同中。要不影响胡同风貌,还要让胡同居民处处觉得贴心。”每天,时亮骑着他的自行车,一遍遍地穿梭在东四的胡同中,时亮说,在东四四条整治修复的过程中,我们经常和胡同里的大爷大妈聊天,让他们自己说说,还想在胡同里增加点什么?比如,过去为了照明,门楼里是挂着灯笼的,现在如果再挂灯笼肯定不实际,但门楼里黑乎乎的,既不美观也不便利。所以,我们就为胡同的所有门楼都设计了一款太阳能照明灯。这种太阳能灯可以根据夏天和冬天日出时间的不同,晚上定时开启、白天定时熄灭,让门楼里亮起来,还不用居民自掏电费。
老旧的门窗也不一定非得是木质的,为了保温可以考虑改成断桥铝材质的。四条胡同中有一堵没用的围墙,过去是为了遮挡堆物堆料建起来的,这次把围墙推倒,搭起花架子,种植上紫藤,放置座椅,成为胡同居民休憩的场所,以后这样的休闲空间东四每条胡同都会有一处。
现在胡同中常见的大门都是朱红色的,但有古建专家却提出,其实明清时期,胡同中居民家的门不是朱红色的。“边框是黑色的,中间是红色的,写着金字,并不是现在常见的朱红漆大门。”东四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高洪雷说,已经和居民商量好了,东四四条1号就打算先做出这样两扇黑红净的大门,让居民了解过去的历史风貌到底是什么样儿。(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张楠)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