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博物馆2016“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

14.06.2016  03:35
  2016年6月7日-6月8日,北京民俗博物馆一年一度的“我们的节日·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行。
  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进一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北京民俗博物馆充分利用“我们的节日”品牌的影响力,在今年的端午活动中,除了进一步深挖原有活动的文化内涵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群众参与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活动首次尝试以博物馆本馆为主体,联动社会文化机构,激发街乡民众参与热情,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今年的端午活动主题为“夏蒲清和”,既点明初夏时节的节令特点,又暗喻政通人和的美好景象。活动由北京民俗博物馆主办,朝阳区高碑店地区办事处、朝外地区文体中心、北京唯和乐成文化传媒公司协办。活动从6月7日到6月8日分两天从高碑店村到东岳庙博物馆主馆渐次展开,二十余项文化活动一一精彩呈现,让民众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感受传统佳节的文化魅力。
  (一)端午传统节俗体验重温节日记忆
  无论是在东岳庙的庙区,还是高碑店村的活动现场,门楣上悬挂的菖蒲、艾草,八仙桌上摆放的桑葚、樱桃、粽子、五毒饼等节令食品,微缩的端午场景复原,既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也将人们带入到曾经的端午回忆中。
  作为标志性节令食品,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包粽子”自然是人气最旺的“王牌项目”。今年的端午民俗节活动中,东岳庙的游客依然可以用博物馆免费提供的苇叶、江米、小枣等食材,亲手制作出老北京传统风味的粽子。在高碑店村,包粽子比赛更是进行得热火朝天。来自高碑店地区的25支队伍带着各自的巧手和能人在高碑店漕运广场一决高下。笑声欢动,粽叶飘香,人们体会动手乐趣的同时,更感受亲情、友情和邻里情的温暖美好。同时,两会场还分别组织了品雄黄酒、画王老虎、系长命缕、制作布老虎等传统节俗体验活动,高碑店还组织了拓钟馗像、画团扇等活动,在还原传统节日风貌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节俗知识的了解。
  此外,对于青少年来说,端午佳节既是尽兴玩乐的好机会,更是了解传统文化的好课堂。博物馆循古俗恢复的端午节“斗百草、赛学识”活动一直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今年在东岳庙和高碑店一样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响应。来自白家庄小学、府学小学、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的中小学生近500人,认真观看展板介绍,伴随着悠悠古琴声,争先恐后的参与端午节俗知识问答。这项源自南北朝的古老民俗也在孩子们兴奋的笑声中传承。
  (二)展览讲座、诗词笔会、古筝茶艺香道传承文化经典
  今年端午的活动,北京民俗博物馆首次尝试吸纳社会文化机构的参与,一批形式新颖、韵味深厚的新活动与博物馆固有的活动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降以瑞相 吾在其中——十二生肖文化展》甄选了博物馆多年来的文物精品进行展出,使观众了解生肖文化的深层内涵。
  同时,由唯和乐成公司参与组织的传统服装秀,诗词诵读,墨韵书法交流笔会,茶艺、古筝、香道表演、文化养生讲座、汉服体验等活动为节日增色不少:在福路欣赏旗袍、汉服的华贵典雅,在东院品茗赏琴观仪,在西路听诗词朗朗,领略书法的博大精深,此外,东岳书院的文化讲座结合时令畅谈养生,后罩楼的汉服体验试穿……游客们无论走到哪个区域都随时随地“耳濡目染”在浓浓的文化氛围中,感受经典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
  (三)非遗项目展现节日文化内涵
  传统的端午节也是“女红”的展示日。今年的端午活动,博物馆也为香包、剪纸、风筝、泥塑、豆塑、毛猴等这些非遗项目的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位非遗项目传承人展示了其代表作品,并现场展示了这些民间工艺的制作过程。同时,他们在与游客互动的过程中,为游客讲解了这些传统民间手工艺制品所表现的端午习俗文化内涵,比如戴长命缕象征益寿延年;挂五彩粽为了保健避瘟;剪贴葫芦花、佩香包是为了驱虫防病……特别是香包制作的现场展示讲解,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游客们既欣赏到了精美的作品,也进一步了解了节日的文化内涵。高碑店村活动现场的威风锣鼓、百人腰鼓等民间艺术展演也将多次将现场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两天的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不仅得到社会机构的积极参与,也得到包括街乡、社区和学校等社会各方民众的热烈响应,近3000名中小学生、团员、村民、居民参与了活动。活动不仅营造出浓烈欢快的节日氛围,更通过对民众文化需求的切实关照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民众在品尝传统节日的“老味道”同时看到了“新变化”,让传统文化在更多的关注、尊重和自觉参与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此次活动得到朝阳区委宣传部、朝阳区文明办、朝阳区文化委、朝阳区社会办、朝阳区女企协等政府机构以及多家媒体的积极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日报社中国城市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千龙网、北广人物、朝阳报、朝阳有线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北京民俗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宸冰读书》节目公众号等也对活动的全程进行了宣传与介绍。(朝阳区文化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