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举办成立仪式暨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会议
2015年12月14日上午,雪后初晴的朗润园迎来国内外学者嘉宾。由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倡导并创立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致福轩教室举行了简短的成立仪式。仪式由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徐佳君主持,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和林毅夫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
林建华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实现自主理论创新方面的积极意义。他指出,东方知识分子近代以来一直肩负着学习西方理论和发展自主理论体系的双重使命,希望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能成为汇聚国内外优秀学者、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国情开展经济学研究和应用的学术基地。北京大学也将为中心发展搭建良好平台,为争创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
林建华致辞
姚洋在讲话中回顾了发展经济学理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的演进和困境,指出了由林毅夫教授创立的新结构经济学在理论创新和政策实践上的重要价值,他期待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发展形成合力,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汇聚学术资源,丰富理论成果。
林毅夫代表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对与会嘉宾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他说,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是他在北大推动的第三个学术机构。此前于1994年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2008年成立的国家发展研究院分别为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推动跨学科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以后,在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发展战略尚无成功先例,这是因为理论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似性。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必须结合自身条件,提出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理论体系。自亚当•斯密以来,世界经济中心亦是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以此观之,中国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学术研究的中心。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将努力贡献于促进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推动世界经济学理论的发展。
林毅夫致辞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是依托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而设立的实体机构。中心以深化新结构经济学研究、推广和运用为使命,致力于开展与新结构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数据库建设、学术交流与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旨在引导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基于发达国家经验的主流发展理论的束缚,探索出一条适合各发展中国家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之路。以推进自主理论创新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将有望发展成为引领国际发展思潮的学术研究基地和世界一流的高端智库。
林建华、林毅夫、姚洋共同为中心揭牌
据悉,为庆祝中心的成立,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在12月14-15日举办第二届新结构经济学国际会议,12月16-19日举行第一届新结构经济学专题研讨会(冬令营)两大学术庆典活动。
背景资料:
新结构经济学(New Structural Economics)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通过20多年来深入研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得出的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它主张以新古典的方法来研究一国的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等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和变迁原因。
自2011年正式提出以来,新结构经济学得到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等10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高度评价,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引起广泛关注,被国际学界称为继结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的第三波发展理论思潮。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强调结构转型的重要性,但把结构的差异看作市场失灵的结果,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进口替代来优先发展现代产业,促进结构转型。新自由主义强调政府失灵,重视市场在配置资源和提供经济发展的激励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主张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来建立市场有效运行的制度基础,期待结构转型在一个国家的发展进程中自发出现。这两波理论思潮都没有在实践中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的腾飞。新结构经济学强调要素禀赋是研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逻辑起点,正确的发展战略应是根据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产业。为了让企业进入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素相对价格必须充分反映这些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但是政府仍应在发展过程中积极主动发挥作用,为产业升级和多样化提供便利,因此既要有“有效的市场”也要有“有为的政府”。中国等国的发展经验已经初步验证了新结构经济学理论的有效性。
更多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内容请访问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网站 。
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