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技成果显示首都森林年均滞尘近万吨

25.01.2017  17:38

 

      绿色新闻网报道  日前,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森林对PM2.5等颗粒物的调控功能与技术研究”的科技成果显示,2014-2016年,北京市城六区园林绿化植物年均滞尘量为9800吨左右,其中细颗粒物滞尘量为100吨左右、粗颗粒物滞尘量为1200吨左右、大颗粒物滞尘量为8500吨左右,相当于增加满足2级空气质量的天数为15天。

 

      该项目由我校牵头,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农科院等单位的40余位专家共同开展。项目通过把森林滞留PM2.5等颗粒物的能力定量化,筛选出不同典型区域有效治理PM2.5等颗粒物的适宜树种,找到森林阻滞PM2.5等颗粒物的优化配置的理论技术,从而更好地发挥森林绿地作为人类“绿色穹顶”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植物调控PM2.5等颗粒物的功能通过三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植被的滞尘作用。由于植被改变了当地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状态、枝叶具有绒毛等特征,使得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重力沉降、布朗运动、碰撞等过程沉着于树叶表面、树干、枝条等部位,从而从大气中去除。北京市森林植被对PM2.5的调控作用年均量为309.03 千克/年·平方公里。另一方面,植被对于污染源具有阻尘作用。通过植被的吸附、阻滞等过程,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污染源周边地区污染物的浓度,比如主干道两边的绿化隔离带可以有效的降低道路两侧空气污染物浓度。分布在城市内部的行道树,灌木草本等复合绿植结构,小区及校园内的小型绿化区,对汽车尾气、道路扬尘的阻滞吸收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三,植物自身还会吸入少量的大气颗粒物。

 

      该成果还研究了不同树种滞尘能力和配置模式的差异。结果表明,针叶树种的滞尘能力要高于阔叶树种。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为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栾树、丁香、山桃、刺槐等。从配置模式看,混交林调控PM2.5作用能力最强,其次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和草地。

 

      该项目建立了10个定位监测站、2个监测塔和102个监测样地,覆盖了北京市域全境。同时对131种植物调控能力和15种颗粒物化学组分开展了系统研究。

 

      目前,北京的各类公园、自然保护区、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所形成的林带,都对北京市的雾霾防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植树造林,营造树种多样、结构多样的大中型森林,更能有效地对北京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和雾霾起到调控作用。

 

      北京卫视《北京新闻》栏目对该科技成果进行了报道,相关链接: http://tv.cntv.cn/video/C10097/1cd3d6ef107a4573a9fbdd96e8918a99 (A19)

来源:绿色新闻网                    作者:伦小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