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把握国际学术前沿,进一步凝练项目的科学目标和关键科学问题,由我校承担的111计划“岩浆成因和大陆地壳形成”专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召开。万力副校长和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Roberta L. Rudnick院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大陆上地壳是花岗闪长质的,下地壳是偏镁铁质的,因此平均大陆地壳成分是安山质到英安质的,这是地球有别于太阳系其它行星的独特特征。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过程是重建地球形成演化的基础,但大陆地壳“如何演化为安山质到英安质的平均成分”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仍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攻关的一个重大基础科学问题。这一科学问题,正是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岩浆成因和大陆地壳形成”关注的核心科学目标。
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Roberta L. Rudnick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onald J. DePaolo院士、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Peter A. Cawood院士和Roberto Weinberg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Bruce K. Nelson教授和Fang-Zhen Teng(滕方振)教授、德国美因茨大学的Dejan Prelevic教授和Stephan Buhre博士、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James Scott教授,以及我校朱弟成教授、刘金高教授、王瑞教授和干微副教授,围绕大陆地壳演化、板块构造起始时间、地壳厚度估算、造山作用与岩浆成因、地幔交代作用的实验岩石学研究等内容,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学术交流会后,本111计划所涉及的我校同位素地球化学团队、矿床学团队和岩石学团队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主题,111计划海外人员和国内人员围绕项目科学问题、人才培养以及西藏野外考察事宜进行了深入讨论,决定由项目每年资助2名(海外1名、国内1名)高年级博士生互访。最后,海外人员和国内人员还参观了我校同位素地球化学实验室和矿物激光原位微区分析实验室。
来自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华盛顿大学、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澳大利亚莫那什大学、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劳伦森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共21家科研院所的226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链接:
111计划简介:“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进程,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围绕国家目标,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会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我校“岩浆成因和大陆地壳形成”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于2018年1月获批立项,负责人为朱弟成教授。成员由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的11名海外人员和来自我校的12名国内人员组成,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Roberta L. Rudnick院士为引智计划的国外学术大师。国内人员由来自我校岩石学、地球化学和矿床学学科的院士、杰青、青千和优青等教师组成。该计划以当前国际学术界正在持续攻关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大陆地壳如何演化为安山质到英安质的平均成分”为科学目标,重点聚焦中国大陆特有的碰撞带大规模中酸性岩浆记录,通过联合攻关,阐释碰撞带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