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和家园养老社区探访记
在家养老,在外的子女总不放心,请保姆价格不菲;住养老院,床位费不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住得也没家里舒心。去年末,本市在全国首推共有产权养老模式,为市民“老有所养”拓宽了新选择,位于朝阳区双桥的恭和家园养老社区随即投入运营。
运营已满一年,这一养老新模式运行情况如何?又能否为老人带来更多获得感?昨天上午,记者实地探访了恭和家园养老社区,多位入住老人难掩兴奋的心情,纷纷为养老新模式点赞:“房子是自己的,服务是专业的,住着踏实!”
可享65项基础养老服务
左手捧着曲谱,右手打着拍子,77岁的王宜君精神矍铄,正在教合唱团成员一首新歌。一楼报告厅内,一曲曲悠扬的歌声传来,老人们饶有兴致地彩排,欢声笑语不断。
这是王阿姨在养老社区住的第8个月,她常常和老姐妹们感慨“精气神儿回来,活得更年轻”。搬进养老社区后,每天每顿的餐食都不重样,身体好得多。
“吃得好”,是多数入住老人感触最深的一项。其实养老餐只是养老社区诸多服务之一,社区还提供医疗护理、持续照料、文化娱乐等65项基础养老服务。
恭和家园社区负责人庞蕾介绍,老人将获得“生活管家”服务,包括处理生活中遇到的起居等问题,还能参加每月超过100多场的各类主题活动。最重要的是,老人们还能享受到24小时紧急呼叫响应、定期健康评估、中医保健、代取药品等医护服务。
老人满意度超九成
恭和家园位于广渠路北侧,紧挨着杜仲公园。走进社区,在米黄色外立面的七栋崭新楼房之间,花坛和绿荫环绕。这些楼的每一层,都可通过每栋1.8米宽的走廊连接在一起,每一处走廊的宽度,足以让两辆轮椅并行。
走进大堂内,才能发现娱乐空间、医疗卫生站、养护中心、社区餐厅、书画阅览、手工艺制作、家庭厨房等公共活动设施都在一层,老人们不需出楼,就能从房间到达所有的公共空间。
据介绍,恭和家园建筑规模约5万平方米,由“养老居室”“长期照料(医护)床位”和“公共空间”三部分构成,养老居室共365套,养护中心39间共计68张床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特色在这儿都能找得到。
整个养老社区为无障碍设计。所有电梯均为开窗式设计,还配有6部能放下轮椅和救护担架的医用电梯。浴室的空间很大,一体式淋浴器让老人可以坐着洗澡。房间内还安装了多处紧急呼叫器,只要按一下呼叫器,24小时值守医护人员就会在3分钟内赶来。
住进了新房能拿产权证,还能享受养老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51位老人“吃螃蟹”陆续住进了新房。工作人员的统计数字显示,老人对养老社区的满意度达93%。
共持产权防投机
恭和家园项目是北京首个共有产权养老设施的试点,由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也是全国首家由养老企业与购房者分别拥有不同份额产权的住房项目。
与入住普通养老院不同的是,入住老人的房子有自己的产权证;养老企业与购房者按照5%和95%的比例共同持有房屋份额。另外,整个养老项目建筑面积的40%是公共服务部分,产权属于养老服务企业。
按照规定,公寓部分归企业所属的5%产权不能转卖,需由企业长期持有、运营,购房者可以购买或出售其余95%的产权,年限为50年。为确保房屋的养老服务性质,防止投机炒作风险,本市推出的试点方案不仅规定了购买人的资格审核,对入住人的资格也有严格限制:每个养老居室内必须有一位年满60岁及以上老年人居住,并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且不论今后房屋是转让或出租,都必须保证入住的是60岁以上的老人。
共有产权养老模式后续的长期服务对企业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方式提出了挑战,共有产权养老模式仍处于探索尝试中。庞蕾坦言,恭和家园短期内无法达到收支平衡,预计三年左右才能收回成本支出。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潘福达)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