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法国巴黎学区总督学、著名历史学家吉勒•佩古教授来我校作学术讲座

04.11.2016  23:32
        11月2日上午,由法国巴黎市暨法兰西岛大区教育总督学、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原历史系主任吉勒•佩古(Gilles Pécout)教授主讲的专题讲座“趋向与论争:19世纪法国和欧洲乡村的政治和文化史”在主楼600举办。此次讲座系我校励耘学术讲堂的历史学系列讲座,也是历史学院“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主要发达国家国情系列讲座的第十讲,标志着历史学院2016年国际文化月正式拉开帷幕。讲座由教务处主办,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形势与政策”小组共同承办。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参赞、法国文化中心主任罗文哲(Robert Lacombe)、文化教育合作副参赞路索(Fabrice Rousseau)、巴黎学区欧洲与国际关系及合作学术代表弗朗索瓦•诺伊维尔(François Neuville)和我校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郭家宏教授、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刘林海教授、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庞冠群副教授、世界古代史教研室倪滕达老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倪玉珍副教授等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讲座。讲座由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江天岳博士主持。
            讲座开始之前,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代表学院向佩古教授再次来访表示欢迎,并赠送了北京师范大学110周年校庆的纪念邮折。佩古教授回顾了十年前首访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留下的美好印象,表达了再次来到师大的兴奋与喜悦之情。
            佩古教授指出,讲座的主题是19世纪法国与欧洲乡村的政治问题,希望通过梳理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乡村的政治情况并展开比较,提炼出一些广泛适用于乡村政治化进程的基本要素。这种比较基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刚实现统一的意大利与复辟的西班牙旧王朝在政治方面的共同之处:国家地位的重要性、政治精英的角色以及中心趋向与地区论争并存的政治化进程。详细界定相关概念的应用范围后,佩古教授提出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19世纪末欧洲-地中海地区乡村政治化道路有无特殊性的问题,二是这一进程中乡村政治组织的发展对未来法西斯主义的作用问题,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很大的兴趣。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佩古教授通过定义“乡村公民权”的概念,从多个角度讨论了现代化与“平均地权论”之间的关系。他首先指出,国际历史学界对现代化与现代性概念的质疑十分普遍:一方面,有学者认为,“现代化”一词与19世纪欧洲乡村的真实情况并不相符;而另一方面,随着19世纪欧洲经济转向自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深入乡村地区,欧洲农村与外部地区的经济联系确实更为普遍。据此不难发现,虽然经济现代化与市场国有化之间,或社会经济与农民参政意识之间并无确切联系,但是社会经济领域的现代化同样具有重要的政治与文化意义,如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乡村经济联系的加强与同期政治民主化进程间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可以说,是国家意识而非经济发展促进了欧洲乡村的政治与文化互渗,国家居于乡村政治化的中心地位。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佩古教授详细论证了“国家是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欧洲乡村政治化的主要因素”这一观点。国家通过促进民众参政议政,推动了乡村政治化进程,市场、学校、军队等机构的国有化均证明了国家干预的重要影响。如以“平均地权论”为主导的公民意识在政治近代化过程中产生,体现出农民阶层价值观的二重性:一方面是乡村社群的传统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是诸如自由、改革为代表的国家意识。农民的群体形象也由此从农奴般逆来顺受的木偶人,颠覆性地变成誓死保卫共和成果、拥护第三共和国的革命者,体现出农民阶层越来越理解国家的作用。此处的国家不仅象征着权威,也带有保护者与施救者的积极含义: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学校与教育事业,加强了与乡村的各方面联系,对促进乡村培养新的政治观念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意大利这样全国范围内交流早于国家产生的例子。由此可知,国家在农村政治化进程中的作用不只在于提高其管理效率,更在于促成地方性与整体性观念各方面的互动,这一点对于研究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佩古教授简要评析了学界近十年内对欧洲-地中海地区乡村政治化进程的一些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他对于乡村政治适应性的新阐释。首先,乡村政治化的时段划分问题已经过学界广泛讨论,其成果为我们审视乡村政治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定时期内,通常只有某种因素起决定性作用,故可据此划分时期。这些因素中不乏传统上被视作反共和的条件,如乡村选举人的分布范围、天主教堂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等问题等,经近年研究证明,对国家治理结构的现代化进程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基于以上阐释,佩古教授为开创新的欧洲-地中海区域政治化研究提出了宝贵思路:依据欧洲国家与乡村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对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乡村政治情况划分不同阶段,特别是要考虑1860-1880年间以及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普鲁士与希腊等国乡村政治地位的跃升,如农民获得普选权、重组地方行政机关、尝试建立自治机构等问题。然而由于乡村民主化程度有限,19世纪80年代后乡村政治运动日趋激烈,最终由社会主义蜕变为法西斯主义。从明晰的年代与事件入手,分析乡村政治诉求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佩古教授总结指出,19世纪中期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的例子,有助于我们分辨欧洲乡村的国有化与公民意识两种模式的区别与联系。一种是19世纪自由的、出于国家意识的自发整合运动,另一种是被动的、伴随独裁主义的乡村整合,后者以源于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法国维希政权为代表。佩古教授进一步指出,乡村政治与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视作争取政治权利方面思想冲突的产物。质言之,19世纪欧洲乡村的政治现代化是国家主导的整合趋向和乡村与国家的论争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佩古教授高屋建瓴的历史思辨给同学们以深刻的启迪。
            在提问环节中,佩古教授和同学们深入交流了战争对乡村政治化的影响问题。他指出,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法国卷入了数场主要军事冲突,其中最重要的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在法国的乡村上进行,同时农民阶层组成了法国军队的最主要力量,不难发现战争与乡村政治化有密切的关系:战争激发的爱国热情极大地促进了民众的政治意识,但战局的成败特别是战争的悲剧本质又加剧了国家的政治动荡,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在一个多小时的学术报告中,佩古教授全程使用英语与大家交流。教授引用了大量法语、英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论著,其精彩的演讲获得了在座师生的一致好评。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郭家宏教授也向佩古教授赠送了本次讲座的纪念海报。           讲座后,历史学院院郭家宏、刘林海、庞冠群等专家学者与佩古教授和罗文哲参赞进行小范围座谈交流,表达了同法国同行一道推进法国史研究的意愿。佩古教授和罗文哲参赞也表达了对我院世界史研究的高度肯定和对未来强化中法合作科研与人才培养的美好祝愿。
            参加讲座的还有法国雅克•得古高中校长帕特里克•欧丹先生(Patrick Hautin)、艾丽莎•勒莫尼埃高中校长布丽奇特•舍瓦莱女士(Brigitte Chevalet)、孟格菲中学校长玛汀•皮尔斯女士(Martine Pirez)、图多韦尔尼小学副校长穆里尔•韦德斯皮埃尔女士(Muriel Wiederspiel)、路易大帝高中校长让•巴斯提安奈利先生(Jean Bastianelli)、巴黎学区欧洲与国际关系合作及合作学术副代表纪尧姆•尼尔先生(Guillaume Néel)、巴黎学区汉语教学留学尹文英-勒费布尔女士(Yin Lefebvre Wenying)等。           “古今世界 天下大观”系列讲座由历史学院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和“形势与政策”小组共同主办,选择当前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邀请历史学界国别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上述国家的政治传统与现实国情,分析其成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动因。讲座自2011年11月创办以来,已先后邀请到张建华、郭华榕、孙立新、安然、郭家宏、梅雪芹、巴斯蒂夫人、徐建新、李兴等教授,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九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吉勒•佩古教授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研究专长为19世纪意大利政治文化史、地中海史、法国和欧洲的战争史等,出版著作近20部,在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希腊语、意大利语等刊物上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佩古教授在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l’EPHE)、比萨大学、拿坡里大学、里斯本大学、米兰大学等担任科研项目负责人或学术委员会成员,并多次获得法国和意大利政府授予的荣誉称号。教授曾多次来华,于2006年和2008年两度访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我院师生做过两场学术讲座。           吉尔•佩古教授于2016年9月14日被法国总统奥朗德任命为巴黎市暨法兰西岛大区教育总督学,履新不久即应邀率法国教育代表团访问我校,并专门安排在我院做一场学术报告。这也是他此次访华期间唯一一场学术讲座。讲座结束后,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刘川生、副校长周作宇会见了佩古教授一行。  
(历史学院世界近代史教研室、“形势与政策”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