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委参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三周年来北京市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果”新闻发布会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协同办常务副主任王海臣同志讲话
习总书记视察北京三周年新闻发布会会场
2017年2月1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我委举办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三周年来北京市新举措新变化新成果”新闻发布会。我委党组成员、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海臣出席发布会,就本市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效进行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提出了“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明确要求,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坚持深刻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2.26”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常学常新,是秉承问题导向、顺应时代要求,着眼宏伟目标的大思路、大战略,为北京治理功能过度集聚带来的“大城市病”打开了思路,为北京轻装前进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讲,北京发展离不开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对接北京发展,解决好北京的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充满了哲学智慧。总书记要求,要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为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三年来,北京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始终把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都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多次召开会议传达学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不断加深对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领悟,坚决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始终牢牢抓住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个“牛鼻子”,坚决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不断增强与津冀两省市的协同联动,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三省市正在同心同向同力朝着顶层设计目标迈进。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形成了“远期有贯彻意见、中期有五年规划、近期有工作要点、当年有重点项目”的一揽子推进体系,设立领导小组和9个专项工作小组,推动建立了三省市常务副省(市)长定期会晤、京津冀协同办主任联席会议、各部门常态化对接的会商制度。与津冀两省市先后对接达百余次,签订多项合作框架协议和备忘录,开展了大规模的宣讲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在疏解中谋发展、在调整中促提升的浓厚氛围。
第二,坚持疏控并举,非首都功能疏解扎实有序推进。
三年来,全市始终坚持把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作为最重要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政策,坚持功能疏解和人口调控统筹推进,切实动真格推进调整疏解。制定实施并修订完善了全国首个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目录实施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4万件,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2.75%、26.42%、18.36%,未列入禁限的金融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2.77%、26.76%、22.53%,“三升三降”表明通过做疏解功能的“减法”,剥掉“白菜帮”,集中力量做好“白菜心”,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努力走出了一条减量发展、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的新路。更加注重运用资金奖励、差别化价格等市场手段,对不符合城市定位的功能坚决予以疏解。累计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企业1341家,调整疏解350家商品交易市场。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新校区加快建设,累计疏解学生1.6万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天坛医院新院、友谊医院顺义院区等一批学校、医院疏解项目进展顺利。疏解配套政策有序推出,建立起了完整的分区域差别化非居民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税收支持政策出台实施,疏解腾退空间管理使用意见、产业转移承接平台建设意见加快制定。全市常住人口连续两年保持增量和增速的双降态势,城六区常住人口实现了由升到降的拐点,功能疏解对人口调控的带动作用逐步显现。
第三,狠抓项目落地,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明显提速。
大力推进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对接协作三个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发挥对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京津冀城际铁路实现了2015年当年组建一体化市场主体、当年完成路网规划编制、当年实现重点项目开工建设的目标,京台高速建成通车,一批高速公路“断头路”、国省道“瓶颈路”相继打通或扩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力度加大,与津冀合力推进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压减燃煤、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工业和扬尘污染等重点减排,支持廊坊、保定两个市治污资金共计5亿多元,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等一批重大生态建设合作项目。集中力量构建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4+N”产业合作格局。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京•沧州渤海生物医药园、张北云计算基地等一批重大产业合作项目加快实施。随着重大产业合作项目的带动,北京对津冀的投资呈“井喷”态势,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的投资为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快打造。
制定实施《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认真落实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全面开展18项改革实验,着力构建分工合理、产业链与创新链高效衔接、创新要素有序流动和共享的创新驱动发展格局。2015和2016年,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11.5亿元、15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2%、38.7%,协同创新呈现良好态势。京津冀大数据综合实验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等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中关村企业已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2709家,子公司3140家。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持续深化,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取得突破,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共推出三个阶段136项具体措施。
第五,坚持共建共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始终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要求,作为增强百姓获得感的有效措施。市、区两级与津冀各地方共签署教育合作协议21个,实施合作项目30余个,组建了京津冀地区4个高等教育联盟,景山学校曹妃甸分校等一批合作学校建设成效显著。与河北开展了北京-燕达、北京-曹妃甸、北京-张家口、北京-承德4个重点医疗合作项目,累计派出医师1000余人,接受津冀两地进修医师700余人。推动河北燕达医院实现了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京津冀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首批互认项目27项,纳入互认医疗机构132家。组织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平谷区携手周边共五区县共同打造“京东休闲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共建进程加快。建立三地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共商机制、跨地区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协查机制,社会治理协作更加密切。
第六,坚持高点定位,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深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的重大考量,是调整优化北京城市空间格局、疏解中心区过多功能治理大城市病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落实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成立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350项重大工程建设,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同出资设立了1000亿元规模的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期工程实现结构封顶。连接中心城与副中心的广渠路二期实现通车,生态环境沿河沿路工程陆续开工,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北理工附中,北京二中通州校区实现招生,环球主题公园全面开工。
三年来,北京开启了前所未有的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重大转变,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指导支持的结果,是三省市共同努力的结果,问卷调查表明三地群众对协同发展的满意度较高。
2017年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近期目标的决胜之年,全市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坚持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工作导向,以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为目标方向,紧紧围绕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来发力,着力抓好一批专项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重要事项和合作协议的落地实施,扎实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明显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