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系列报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25.05.2015  20:56

5月19日,2014级环境工程专业128名学生从北校区乘车前往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了一次特殊的《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任课教师张馨、辅导员顾峻宇及学院教学秘书时哲伦老师全程组织实施。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陈列着从远古时代到明清时代的各类文物展览,在诉说着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展现着人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蒙昧逐步走向封建社会的衰落。同学们兴致高昂地观看着一件件展览品,揣摩着简单的说明中蕴含的光阴,赞叹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灵巧手艺,又为中国的衰落和技艺的失传而叹息。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数目繁多的实物、文献、图片、模型等展品,进一步认识了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00 多年的历史,反映中国现代历史的进程。进入它的一瞬间,所有同学的目光就被大型木质雕刻吸引住,继续前进,被瓜分占领的中国地图,一次次不平等条约的签署,饱含屈辱的近代历史映入每位同学眼中。但随着步伐的前进,同学们看到了新中国的成立,看到了改革开放,看到了港澳回归,神州飞天,原本紧皱的眉头逐步被自豪的神情取代。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亲临国家博物馆,看着丰富的实物证据,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心,促进同学们正确地树立历史观、价值观,增进爱国进取心、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实现课堂上达不到的教学效果,希望今后采取更多这样的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第一门课程,为发挥课程的主渠道育人作用,提高思修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该课程在“重课堂、重教学、重理论”的同时,强调“重课外、重教育、重实践”,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学习与考核评价等方面力求改革转变,通过组织学生以参观、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读书分享、课堂辩论、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使思修课程遵循学生德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把“思修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生难忘、毕生受用的精品课程而不懈努力。

此次教学实践活动是为在贯彻我校第二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三个转变”的实现,马克思主义学院扎实落实教学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撰稿:时哲伦 左芾 | 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教务处 化学工程学院 | 摄影:顾峻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