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靳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任务的科学概括

17.05.2017  15:52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是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指导我们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创新性地回答了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实现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都会对人的素质的培养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塑造出具有一定时代特征、社会特点的人。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密切关注时代特征的新变化以及社会形势的新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实现了人的素质的逐步提升,为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又一批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革命事业的大局。1937年10月,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成立题词中就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是胸怀坦白的,忠诚的,积极的,与正直的。这些人不谋私利,惟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风头主义者,而是脚踏实地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邓小平同志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新思考,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新目标。其中,邓小平突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他指出:“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鉴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江泽民同志高度关注人的素质发展,提出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观点,强调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和国情的教育,加强我国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努力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2007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国青年群英会的信中希望广大青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为青年的成长提供了素质标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一系列部署,有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他指出,对于今天的高校来说,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一个根本问题。一旦在办学方向上走错了,在培养人的问题上走偏了,那就像一株歪脖子树,无论如何都长不成参天大树。他认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立德树人,学生是主体。关于如何“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眼中有“”。如果不能做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如何去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只有聚焦学生这个中心,注重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进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才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总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立德树人”要求的具体化;是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四有”新人、“五种品质”、“四个新一代”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由思想、政治、品德、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要求构成的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目标体系;是对新时期新阶段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创新性回答。

二、“四个坚持不懈”:创新性地回答了高等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

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借助什么样的手段、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培养人,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实现与内容的展开。应该说,对于“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的认真解答,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为他们的一生成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学生成长就有了好气候、好生态,高校发展就会风清气正、和谐健康。

(一)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局面,高校必须旗帜鲜明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着力解疑释惑,着力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广大教师、学生的呼唤。选配好、培养好教师,帮助广大教师开阔视野,提高业务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二)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只有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好了,我们才能说他们人生的“第一个扣子”扣好了,才能说我们在教育上没有失责。高校必须通过理论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树立全方位育人观念,引导青年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引导和支持青年学生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励学生自我塑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鼓励和倡导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使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认识自我、锻炼成长,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 同政治稳定一样,学校稳定也即学校发展。维护高校稳定,维护高校平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环境,不但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实现路径,而且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来提高对大学生的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力度,将人文和科学精神联系起来,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美等方面的陶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用实际行动,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统一起来,整体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前发展。另外,还要树立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术的科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让大学生学会团队合作、艰苦奋斗、挑战自我,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要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深入学生群体当中,积极主动与学生平等交流,为学生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各种困惑,加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同时,在深入学生群体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时,要以学生为本,真正的关心学生,为学生着想,通过科学的工作方式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落实,从而促进立德树人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把高校建设成为安定团结的模范之地

(四)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校风、学风是一所学校所特有的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习惯和群体风尚,也是一种涵养心智和灵魂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和心理环境。良好的学风、校风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追求美好人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其不断获取广博的知识,矢志不渝地攀登科学高峰。校风、学风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是规范、引导、塑造师生员工精神活动和治校育人的有效手段。师生的精神风貌、昂扬的气概、进取的意识就是校风和学风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的彰显。高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遵循大学文化建设规律的同时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基础,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和培育、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点,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学生的学风建设是校风的最重要体现,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学风的环节,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应当全面渗透到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真、创新”的学风,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方法。

三、“四个为”:创新性地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特征。作为培养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为谁培养人”这一前提性问题,也就是从什么样的立场和视野出发来培养人,以及培养出来的人要服务于什么样的事业,简言之,就是要解答人的发展的政治方向和阶级立场这一重大课题。1856年,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指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们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鲜明地回答了高等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其特定目标和重要内容,都需要确定向受教育者传授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基本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进行世界观的教育,着重解决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和如何符合两个方面。是否相符合是世界观教育的问题,如何相符合是方法论教育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世界观的重要表现是为谁服务。”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关键是使他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科学的世界观即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加强科学的世界观教育,要求广大大学生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来分析认识世间万事万物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世界观教育最终要落实在为谁服务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二)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思路,对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教育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经济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增强,还是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都离不开高层次人才,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了重要文化动力和人才支撑。高等教育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等战略任务,所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的大力推进和实施。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法治国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高等学校只有把依法治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并在实践中认真实施,才能真正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任务落到实处。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离开全面从严治党,就不可能真正推进高校党的建设,而高校党的建设搞不好,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

(三)高等教育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态度经历了从反思到理性、从认同到逐步自信的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重大挑战,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树立制度自信提供了最有力、最直接的证明。根据2016年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满信心。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探索,前进道路上的不足、困难和问题易于被人们关注、聚焦甚至放大,易于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用来否定道路、歪曲理论、抨击制度的理由和例证。因此,高校要引导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探索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必然是渐进的,不可能是完美的、最优的;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制机制层面具体制度改革的紧迫性、艰巨性,克服个别学生以具体制度的不完善来指责甚至否定根本制度的不良倾向,形成对待改革、适应改革的理性心态;引导学生看到问题的存在与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与路径,坚定克服不足的信心与勇气,不因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存在而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四)高等教育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高校既有自身改革与发展的任务,又承载着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的使命。高校对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既关系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标、价值取向和路径选择。要使广大高校师生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改革沿着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方向推进;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牢牢抓住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就是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结合起来;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把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坚持渐进式改革方略,使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高校既要在自身改革发展中贯彻好这些要求,同时又要把这些要求融入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原文刊于《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年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