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高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校长孙其信在学校2018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09.03.2018  15:23

同志们: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新学期开启之际,召开2018年工作会议,谋划部署学校全年工作。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学校2017年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工作。关于2017年工作,姜书记已经代表学校领导班子作了全面回顾,刚才其他9位校领导也就分管工作对学校2018年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在此我不再重复。接下来,结合回到学校工作半年多来的工作调研和实践,围绕“发展难题、有效破解、高质量发展”三个关键词,谈一谈对学校发展的一些思考。

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我理解,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核心是推进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讲,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明确新方位,总的要求就是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半年多来,经过深入调研,我深刻认识到,学校当前发展面临的各方面挑战非常严峻,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全力破解发展难题。如果这些难题得不到有效破解,学校就不可能持续发展,更谈不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下面就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认识、谋划、方法论等三个维度,我谈四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发展基础和优势,坚定发展信心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对标一流大学建设路线图,准确研判学校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深刻认识所处的历史方位。

(一)积累深厚、基础雄厚,办学实力不断攀升

经过了113年的历史积淀,中国农业大学形成了“积累深厚、基础雄厚、传统优秀”的坚实底色和较强优势。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前1‰,作为一所行业特色型大学,这一成绩实属不易。人才队伍竞争力不断提升,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总数稳居全国高校前列。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过去10年主持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总数全国高校排名远高于学校综合排名,“CNS”顶尖论文数量在较长时间内居全国领先水平。以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代表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创新体系,年到位科研经费最高达15亿元。这一系列成就充分显示了学校深厚的积累和雄厚的基础,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上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二)历史悠久、精神大气,大学文化不断传承

在113年的不断奋斗中,农大人传承了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内涵,形成了具有农大特色和农大标识的内在气质。

1. 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办学113年来,学校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精神,扎根中国大地,与国家民族发展同向同行,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为国家三农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著贡献。只要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有农大人的足迹,这是农大人的责任担当。

2.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 跨越两个世纪,中国农业大学始终处于同类大学发展前列,最重要的是农大人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老一辈科学家在中国大地上创造了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标志性创新成就,奠定了学校作为一所“国字号”大学的坚强基石。

3.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学校几经挫折磨难,特别是在“文革”期间,办学场所数次搬迁,办学之难超出想象。无论在马连洼的木板房里,还是在涿州被造反派闹得无法正常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农大前辈们从来没有被艰苦条件和环境磨难打垮,始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始终保持了一种迎难而上、愈挫愈勇的昂扬锐气和蓬勃朝气,不断推动学校发展向前。

4. 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 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如何变革,追求卓越始终是大学的灵魂。无论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大学始终以卓越的理念、卓越的标准和卓越的行动践行着大学的真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谋求新发展、追求新突破、创造新成就。

拥有这样的厚重历史积淀和独特精神文化,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坚定自信,没有任何借口不挺起腰杆。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都应当打不垮、压不倒,迎难而上、奋勇向前。

综合可比办学指标国际排名来看,学校学术核心竞争力已经接近或者基本达到世界农业大学领先水平。比如,目前学校农业科学已稳居USNEW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第3位。可以说,学校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指示要求,重整旗鼓再出发、乘势而上创一流。

二、坚持以顺大势、谋大事、干实事、见实效的战略思维,系统谋划学校全年工作

要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就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创新思维,做好系统布局和长远谋划。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顺大势、谋大事、干实事、见实效。

(一)顺大势是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 顺大势就要坚持把学校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潮之中。 在世界快速变革和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大格局中,学校必须顺势而为,找准发展方位。如果我们不能深刻认识把握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大势,不能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闭门造车、逆势而为,关起门来搞发展,就很可能被湮没在历史洪流之中。

2. 顺大势就要坚持对表看齐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在近期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做了重要讲话。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探索建设一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发挥排头兵、领头雁作用”。作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A类大学,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项工作根本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力谱写新时代“奋进之笔”。

3. 顺大势就要坚持“四个服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等学校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四个服务”是新时代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党中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代使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大学,如果我们不能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把“四个服务”作为发展之基、谋事之要,各项工作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4. 顺大势就要全面理解现代大学的功能价值。 高等教育界普遍认为,现代大学应当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大学不仅是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创新源头,更是国家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最主要基地。谋划学校发展,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新审视大学价值,全面履行大学功能。以科学研究为例,2017年底《科学》杂志公布了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其中基因疗法、广谱抗癌药、精准基因编辑、生物学预印本、原子尺度生命研究等均涉及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如果我们不能主动顺应世界科技创新潮流,抢先布局科技创新前沿制高点,就很可能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被甩出先进行列,在空前激烈的创新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二)坚持解放思想,强化战略思维,统筹谋划学校发展大事

1.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刚才东军同志代表学校作了重点部署。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开启全面决胜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学校要把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2. 坚持以科学方法论引领思想、谋划工作。 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个人体会最深的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首先要坚持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对十九大报告起草提出五项原则:一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三是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五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如果每一位干部都能深刻领会并融会贯通这一科学方法论,并真正做到引领思想、谋划工作,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必将如虎添翼、无往不前。

3. 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深刻思考、积极作为。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中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脱贫攻坚、“一带一路”与“南南合作”等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我们谋划各项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也勾划了重点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优化学校治理体系等各项工作,我们都必须提升政治站位和精神区位,真正谋在要处、抓在实处。

(三)以扎实行动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谋大事是做实事的第一步,以扎实行动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地是见实效的根本保障。我们要以钉钉子精神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全面落实学校2018年度党政工作要点明确的5大板块、32项领域重点工作、100多项具体任务。要层层压实责任、人人明确任务,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落小,以严实作风和高质量标准谋出实招、求实效,为学校发展办大事、为广大群众办实事,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成为农大校园的时代最强音。

(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狠抓落实、抓出成效

任何伟大事业都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都必须付出艰巨艰苦的努力,扎扎实实奋斗出来。反对“新四风”,必须从力戒形式主义抓起;实现新作为,必须从狠抓落实做起,盯住抓、抓到底。无论谋划多么完美,如果不去抓、抓不实,都是空中楼阁、水中之花。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是建立在狠抓落实、抓出成效基础上的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必须时刻以一流标准来审视、评判、对标各项工作,用事实说话、拿成果证明、以实效检验。

三、持续深化改革,高质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持续深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特殊纪念意义的一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发表题为“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解放思想解决了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正确的改革才能取得成效。他强调,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这种习惯势力的显著特点就是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谋发展、不求进步、不愿接触新事物;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更谈不上赶超国际先进水平。重温小平同志这个重要讲话,对我们破解学校当前各种发展难题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半年多来,我深刻体会到,学校一些部门思想僵化、观念守旧、安于现状、不求进步,导致学校一些重大改革推进不力。历史充分证明,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最重要的法宝就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实现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争当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旗舰和标杆。

(二)持续深化改革是学校破解难题、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半年多以来,经过初步调研,我梳理了各方面意见建议100多条。年前党委常委会听取各学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学院事业发展工作汇报,大家又提出若干条意见建议。这些问题是群众的声音,也是实践的起点,改革就是问题倒逼出来的;这些意见建议就是我们要认真面对和全力破解的突出难题。我们要强化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持续深化改革,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持续深化改革要深刻认识学校当前存在的发展难题和严峻挑战

回校工作以来,我认识到学校当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发展难题和严峻挑战。比如,学科竞争力出现下滑。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公布后,学校领导班子已经进行了专题研究。从纵向比较来看,按照这次评估的A+学科口径统计,第一轮到第四轮学科评估,我校分别有7个、7个、8个、6个学科;本轮学科评估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只有畜牧学,其他几个学科都存在滑坡到A或者A-学科的风险。从横向比较来看,在前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A+学科数比其他三所部属农业高校总和还多,这一轮已经被这三所大学反超。此外,学校面临的挑战还包括:学校人才队伍存在断层,尤其是国家“四青”人才数量较少;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明显制约未来发展;标志性科技成果产出有所下降,尤其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依然空白,顶尖期刊学术论文减少;社会服务集成度和显示度不高、缺乏农大特色;国际化理念和模式比较落后,等等,都是我们不得不直面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要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实事求是、承认不足不等于失去信心,勇于直面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自信。问题绕不开躲不过,我们应当有敢于触及问题、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敢于战胜一切困难而不是被困难吓倒,这正是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论。

(四)持续深化改革要准确把握、深入剖析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校当前出现的这些问题背后隐藏着严峻的深层次原因,突出表现为:一是战略谋划不足,对新时代中国农业大学究竟该向什么方向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二是思维方式僵化、发展路径保守,因循守旧、依赖惯性,创新意识缺乏、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落后,不适应高质量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总体要求;四是部分干部规矩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甚至个别干部对学校决定的工作还存在阳奉阴违的现象;五是部分干部执行力不足、执行能力偏弱,执行力不足反映出规矩意识淡薄,执行能力偏弱体现本领不强。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否则任其蔓延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五)持续深化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

思想引领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有积极的思想才会有积极的行动,有思想上的“破冰”才会有行动上的突围。面对新时代新目标,我们要深入解放思想,打开解放思想这个“总开关”,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一是要坚决摒弃保守僵化的思想观念,彻底消除精神懈怠的风险隐患;二是要切实改进执行不严、落实不实的消极作风,一以贯之地把“三严三实”贯穿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三是要坚决破除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制度创新破解空间不足、资源短缺的严重束缚;四是要彻底改变不讲规矩的习惯做法,大学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要充分发扬民主,但是行政工作必须讲规矩,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各项工作就是一盘散沙,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五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评判各项工作的最高标准;六是要从严从实狠抓工作督查,谋划工作、狠抓落实、督察督办,形成工作闭环链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打折扣。为此,学校将在党政办公室成立督查督办专门机构,对学校工作进行常态化、动真格督查督办。

四、坚持以“5+1”工程为统揽,全面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

直面复杂难题,应对严峻挑战,我们要在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扎实的作风、更强硬的举措、更坚实的保障,努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学校将以“5+1”工程为统揽,持续推进深化改革。“1”是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学校党委已经进行工作安排,姜书记也将提出工作要求。我主要讲“5”个工程:

(一)思想建设工程

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全校上下要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大建设和作风大整改。一是要大力提振精气神,坚决摒除僵化保守、安于现状的懈怠思想,彻底改变遇到问题绕着走、碰到困难往后缩,不作为、慢作为的慵懒怠状态;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彻底转变逃避问题、缺乏问题意识、不注重问题导向的工作方式。针对调研过程中大家提出的100多条意见建议,我向大家表态:这些问题都会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条件成熟的尽快解决,不成熟的逐步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创新方式、换一种思路解决;三要强化底线思维,用底线思维管控风险隐患,彻底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惯性思维,大力弘扬“追求卓越、争当标杆”的事业标尺,鲜明树立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价值导向。

(二)“双一流”工程

学校“双一流”建设必须有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追求,有为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进步做出标志性重大贡献的雄心,有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做出标志性重大贡献的决心,有为中国乃至世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树立标杆的信心。在这些方面,农大前辈们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基础创新方面,阎隆飞先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植物肌动蛋白,娄成后先生首次发现植物胞间联络,在世界生理生化学界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技术创新方面,蔡旭先生的小麦育种,李季伦先生成功研制植物生长激素—赤霉素,石元春先生主持完成黄淮海地区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等。这些标志性成就都是我们至今依然引以为傲、津津乐道的辉煌篇章。新时代的农大人必须坚定创新自信、对表卓越标准,在科学谋划上下功夫,在狠抓落实上做文章,在攻克难关难题上求突破,如果没有这样的雄心决心信心,学校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我们也有愧于前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

要理清学科建设的“”和“”。学校“双一流”建设实施方案经过多次修改,但仍然还不能令人非常满意。究其原因,我总结为:有“”无“”。所谓“”,就是9个学科被列为“双一流”建设学科,这只是“”,缺乏“”的统领。“”是什么?就是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龙头,是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一个具体学科而言,“”就是学科建设的方向,只有明确了要解决什么科学问题、实现什么技术突破,才是找准了“”;学科建设要素中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就是“”。我们要从“”与“”紧密结合的视角上,系统谋划所有学科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纲举才能目张,执本方可事遂。学校的战略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就是在实现战略目标中的任务和使命。结合十九大报告学习体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构建学校学科建设的“”:

一是国家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讲,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保障13亿多人的口粮绝对安全。我们要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成果推广转化等方面重新进行全方位系统布局。

二是食物营养与人民健康。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食物需求已经“从吃得饱”转变为“吃得好”“吃得健康”,为相关学科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农业大学应当在这一重大问题上主动担当使命、展现更大作为。

三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千年大计和国家意志。打好水、气、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推进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关系到国家永久可持续发展。学校在农业环境、畜禽粪便绿色处理等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推进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中,也必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四是农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当前中国很多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生产方式落后、机械化与信息化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是中国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参与、抢占创新高地。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党中央“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校各个学科都必定大有用武之地。

六是农业国际化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出国留学时,我们看到美国大学研究非洲农业发展问题,德国、荷兰大学在研究中国农业发展问题,当时我们并不完全理解。现在我们才深刻体会,这就是大国的国际责任和国际担当。中国农业大学要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有责任、有抱负、有能力为世界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战略,为我们构建以我为主、牵头主导的国际教育科技合作新模式,深化农业国际交流合作、引领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搭建了广阔平台。我们要抓住机遇、主动担当,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舞台上发出农大声音、提供农大方案。

以上六个方面可以考虑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中学科结构布局的“”,也是学校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使命。希望大家一起思考、一起讨论。

(三)人才强校工程

  2018年是学校党委研究确定的“人才强校年”。我们要以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制度政策,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接下来,学校将出台专门文件,进行专题部署,在此我不展开讲。

(四)治理工程

当前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一流大学建设要求还存在不小差距。为此,学校将从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对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改革,有效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学校加快实现从“火车头”向“动车组”发展模式的彻底转变,推动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

(五)保障工程

无论是与兄弟高校对比,还是从自身实际来看,办学空间和办学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制约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在调研中,教师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科研和办公场地不足。受客观条件限制,解决空间和资源难题,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也请大家理解。我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保证,办学空间和资源拓展是“5+1”工程的重中之重,在未来5年内,我们将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努力,并持续深化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在拓展办学空间和资源上迈出实质性步伐。

同志们,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2018年是学校一流大学建设进程中极为关键的一年。回望来路、展望前路,我们要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守艰苦奋斗、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坚定建设一流、争当标杆的理想信念,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的发展路径,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加快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目标!让我们携手奋进、共同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