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制”是怎样炼成的——记本市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两年试点工作
找保姆难,找到称心、满意、长久的保姆更难,能找到一名理想的家政服务人员已成为不少市民的期盼;找工作易,求稳定难,寻得一份能养老的工作也是不少家政服务人员的期望。二者如何更好地匹配,自2012年11月,北京启动了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试点。
截至目前,经市人力社保局认定的5家员工制家政服务试点企业,已有1319名家政服务员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企业管理日趋规范,按照公司化模式运作,建立管理制度,加强人员管理,与家政从业人员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规范服务行为,与雇主签订家政服务协议,企业形象和职业化、规范化程度普遍有所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归属感增强了,在“先培训后上岗”的要求下,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质量大有改善,员工队伍稳定性增强,市民认可度、满意度有较大提升。
这5家试点企业不再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家政服务员成了企业在职职工,有规范的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并与雇主签订了家政服务协议。员工们心里踏实了,自然心甘情愿的在企业扎下根。企业的管理也更为细化,上岗前对服务员进行严格规范的岗前职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对于雇主来说,试点企业通过企业化管理,建立了从业人员信息库和服务评价制度,基本实现家政服务的可追溯,保障了雇主的权益。据统计, 目前这5家公司的雇主满意率在95%以上。
下一步,员工制试点将继续扩大规模,形成规模聚集效应。他们将成为推动本市家政服务业发展的一只生力军,正在起到促进、引领和规范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经验篇
行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家政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一个市场需求较大、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领域,对于拉动就业、增进民生福祉、调整产业结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市家政服务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起步较早、发展较快、人数较多。目前,在本市工商部门登记的家政服务组织达到4100余家,其中家政企业1600余家,另有2500多家家政服务个体经营户和社区经营组织,家政服务从业人员50余万人,年营业额已超过200亿元,从当前的发展形势看,本市家庭服务业营业额将以每年10%的速度快速增长,家庭服务业已成为首都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市场庞大,但一直以来家政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行业规范程度不高,家政服务市场仍处于“散、小、乱”和低水平无序竞争状况。在“中介制”一统天下的家政市场上,“员工制”的推行曾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天方夜谭”,“愿景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因为这种方式在很多城市都“无疾而终”。但本市员工制试点两年来,逐渐探索出一条新路。
15家单位齐抓共管
“员工制”,指家政服务企业与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其他单位的正式员工一样,家政服务企业每月都会给家政服务员发工资、上保险、协调矛盾等,有效维护和保障雇主、雇员、公司的三方权益。
为加强对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2009年12月,经市政府批准,本市建立了由市人力社保部门牵头,发展改革委、商务委、民政局等9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工作协调机构。2012年,又增加了市卫生局、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局、市统计局、市残联6家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目前联席会议共15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研究拟定本市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协调推动发展家庭服务业重大问题,初步形成了部门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各区县协调机构也在因地制宜地鼓励辖区内家庭服务业发展。东城区通过减免家政企业场租费、给予从业人员岗位补贴,组织开展“高级职业指导师典型引导”活动等,吸纳更多高素质人员和大学生到家庭服务业就业;朝阳区支持建立社区家政服务平台,给予品牌企业资金奖励;丰台区通过整合就业政策,给予贴息贷款、社保补贴等方式支持在家庭服务业创业就业。
扶持政策及时跟进
2012年11月,有5家家政企业成为北京市首批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试点行列,他们是从30多家申请企业中严格筛选出来的。这与一年前北京市推行“员工制”的无人问津形成鲜明对比。企业参与热情高涨,这主要是因为政府提高了社保补贴的力度。
早在2011年5月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43号)文件精神,鼓励和扶持本市家政服务业发展,以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和病患陪护服务等业态为重点,出台了《关于鼓励发展家政服务业的意见》(简称“家七条”),通过给予5年社会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免征3年营业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等扶持政策,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引领本市家政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家七条”出台后,特别是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社会和家政企业反响强烈,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好政策。但令人意外的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文件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家政企业按照“先缴后补,一年一补”的原则,补贴标准为企业缴纳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费的50%,家政企业普遍感觉社保负担重、垫资压力大,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致使文件出台一年,没有实质性响应。
经过深入调研,市人力社保局发现,企业缺乏积极性的原因在于认为获得社保补贴比例偏低,获得补贴时间间隔过长,企业不堪重负。作为吸纳就业能力巨大的朝阳行业,各地的家政服务业都呈现出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的状况,低工资、无保障又导致家政服务员的流动性极强。
为此, 2012年10月,市人力社保局会同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的试点意见》(以下简称《试点意见》)。对于试点企业,北京市将社保补贴标准由原来的每年50%,调整为首年补贴企业缴纳的100%,第二年80%,第三年60%,第四年、第五年50%;补贴间隔也由原来的“一年一补”改为可以每半年申请一次。通过缩短补贴时间,加大社会保险补贴力度等政策,鼓励家政服务企业实行员工制管理,并通过自愿报名的形式,在全市范围内择优认定了慈爱嘉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真理想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三替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惠佳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惠安居家政服务有限公司。
同时,市人力社保局还先后出台了资格认定办法、社会保险补贴办法、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合同范本、免征营业税和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等9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操作程序和实施办法。
此外,针对试点初期部分家政服务员对签订劳动合同认识不足等问题,市人力社保局还多次深入家政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和讲解,提高企业员工对签订劳动合同重要性的认识。各试点企业主动宣传员工制带来的好处,并采取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与考核评级及奖励挂钩等措施,调动家政服务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积极性。
最终,家政服务企业“员工制”在北京顺利落地。目前,这5家试点企业在岗员工1319人全部签订了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了社会保险。
严把准入先培训后上岗
对于雇主来说,最怕找到不可靠、不负责的家政服务员;对于家政公司,亦是如此。很多家政服务员只是做短期打零工,不会主动学习。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未经任何岗前系统培训就入户服务,有的也只是简单应付式的培训,其服务质量、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5家试点企业对新招聘的家政服务员均坚持自主岗前培训,加强专业实际操作的训练,让新学员熟悉服务流程,服务标准、服务要求,经过单位严格考核,达到要求后方可上岗。像惠安居家政公司,制定了“一对一”个性化培训模式,即在新员工入职后,公司为每人指定一名理论培训老师、舍务老师、业务实操老师,使每位员工在岗前、岗中和岗后都有老师及时指导和帮助。
同时根据试点企业实际,本市还批准了3家试点单位自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资格,通过岗前培训和在职提升培训,家政服务员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来自辽宁锦州的于凤华2010年入职到惠安居当月嫂。谈到自己的变化,她说,这些年,不仅收入高了,而且还从一个零技能的人变成了优秀的月嫂,还是员工的心理疏导师。“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再也不用担心会失业,这都得益于公司定期开展的技能提升培训。”
规范化管理促服务质量提升
据了解,由于家政公司普遍规模较小,因此很多公司主要负责人及管理人员过去都是从家政服务员起家,他们的企业化管理意识、经验和文化素质还很薄弱,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在一些中介制家政公司里,仍然采取原始的方式管理员工,即扣下所有员工的身份证,“就为了统一管理防止辛苦招来的员工跑了”,有企业负责人说。可即使如此,每到春节期间,这些公司的流失率仍然很高。很多员工拿到工资和身份证以后一去不复返,选择跳槽或者另谋高就。
实施员工制管理的5家试点企业,上述情况都不存在。因为试点企业建立了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服务流程及客户回访等制度。通过加强人员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强化职业操守,提升服务技能和水平,确保了家政服务企业的规范运营。规范的管理打消了家政从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员工干劲儿足,受益的还是市民。
像慈爱嘉养老服务公司,早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发展目标,绝不做服务中介,而是与每个照护员都签订劳动合同,让他们以员工的身份为雇主提供服务;真理想社区服务公司的员工除了享受5种社会保险,还有家政险和意外险,员工一旦在工作过程中发生意外或把雇主的贵重物品损坏,都有保险公司赔付;三替家政公司在合同中对员工每月的薪酬、休息日、待岗工资等都作了明确约定,雇主发现问题都可以找公司;惠佳丰家政公司实行全员调配制,员工不会出现空岗情况,固定的工作让大家有归属感。
46岁的顺义人段海兰从前年入职真理想公司后,干的颇为带劲。“上岗前家人有两个担心,一是怕我碰坏了雇主家的贵重物品赔不起,二是觉得我年龄大,万一工作时摔伤什么的不值当,可当公司提出签劳动合同不仅上社保后,而且还为员工量身打造了家政险和意外险,瞬间找到‘组织’的感觉,无形中给我们减轻了思想负担。”
今年22岁的小宋,毕业于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像她这样的年轻又拥有高学历的员工,在慈爱嘉公司并不在少数,该公司有300多名员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一半,平均年龄不到30岁 “近几年,离职的人少而又少,这些都与员工制分不开。”该公司人力资源经理张赢新说。
重塑企业文化增强归属感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凝聚人心的粘合剂,除了专业化培训和规范化管理,企业发展的软环境也非常重要。
5家试点企业的企业文化虽然各具特色,但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这是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和谐企业氛围的重要举措。他们中,有的成立了党支部,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召开民主生活会,并把人品好、技能强、有发展前途的员工纳入积极分子培养对象;有的组织员工参观展览、学习文明礼仪,在拓展训练中磨练意志品质;有的成立了工会,将所有员工纳入工会会员,享受京卡﹒互助服务卡服务,每年员工和企业进行工资集体协商,并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有的在法律顾问的支持下,建立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定期举行法律讲座;有的为员工提供待岗宿舍,定期发放劳保用品,参加春游或秋游或者组织优秀员工参加公司团拜会等。企业贴心的管理,目的就是要增强员工制家政服务员的企业荣誉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归属感。
经历过一次磨难的曾先生谈起所在的惠佳丰公司十分感动,“两年前,我突然被查出患上癌症,简直是晴天霹雳,不得不辞职。但公司知道后,并没有袖手旁观,不仅给我送来了抚慰金,还发起了捐赠号召,为我支付了部分医药费,这在中介制家政公司是绝不可能的。”所以,痊愈后的曾大哥又申请回公司继续工作。
此外,本市还为5家试点企业及从业人员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在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进行扶持,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家政服务业就业。同时,积极协调市商务委、市民政局依托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平台、家政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及基层社区服务中心(站)设施,将网络服务功能加以集成,整合服务信息资源,实现了家政服务信息共享。建立家政服务从业人员信息档案和数据库,详细记录从业人员来源、社保缴纳、职业培训、服务质量及诚信档案等信息,实现家政服务可追溯,有效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展望篇
“员工制”的成长既需要想成才的“种子”,也需要适宜发展的政策“土壤”。
家政服务业是朝阳产业。企业员工制不是一劳永逸,不能永远依靠政策生存,市场将会按照其发展规律进行优胜劣汰。
下一步,为提升家政服务行业服务质量,促进家庭服务业产业发展,市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将集聚各部门政策合力,不断提升家服企业服务品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为试点企业做好跟踪服务
本市还将探索研究适合本市家政服务特点的管理模式,加强政府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整合行政资源,充分发挥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作用,以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科学化为突破口,着力规范经营行为,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引导家服企业、从业人员、家庭增强诚信意识,进一步规范家政服务市场。
加强试点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职务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能力,强化家政服务员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和服务水平,推进试点企业家政服务员持证上岗。此外,本市还将探索建立外埠家政服务员输入基地,努力解决服务员来源短缺和有序规模输入问题。
探索将试点企业纳入社区服务
下一步,本市将积极探索将试点企业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将员工制家政试点企业作为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重点。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员工制家政服务试点企业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到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站点。
此外,研究制订员工制家政服务试点企业稳定就业岗位补贴、场地租赁、金融扶持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缓解企业运行压力。
第二批试点适时启动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鼓励支持大型家政服务龙头企业实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带动和促进家政服务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同时,强化试点企业的跟踪服务,完善社会监督、动态管理和优胜略汰工作机制。
在实地评估、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本市还将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第二批员工制试点,扩大试点规模,形成规模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