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 让假期不再“心累”
寒假模式开启,家长终于不用每天都要辅导“熊孩子”写作业了,但过于放松的假期常常让家长产生一种“孩子放假了比不放假还要心累”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让孩子度过一个积极的有意义的寒假?怎样才能让家长过得更舒心?从今天起,本报推出一组系列报道,请专家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家长“开方”,让家长和孩子们“现身说法”,希望这个寒假大家都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
作息规律不贪睡
北京儿童医院心理专家崔永华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首先要保证孩子的作息规律不贪睡。崔永华说,上学期间,孩子规律的生活是因为要遵守学校的时间表。放假之后,很容易放松过度甚至放纵,每天昼夜颠倒,作息无序。他建议在寒假之初,家长就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时的规矩来,稍稍宽松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寒假没有规矩,而是要有“寒假的规矩”。比如睡懒觉这件事,重要的不是几点起床,而是每天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起床,而不是任由他想睡到什么时候就睡到什么时候。
寒假期间,由于天气寒冷,孩子更容易宅在家里不出门。每天饮食没有规律,零食没有节制。崔永华建议家长要多带孩子出门去玩,鼓励孩子与小区里同年龄的孩子一起玩,小孩子之间的追逐打闹,也达到了活动身体的目的;家长还要抽时间跟孩子一起做做体育锻炼,逛街、逛超市也比总待在家里强。可以让孩子吃一点零食,这也是生活乐趣,但最好能事先商议好一个比较合理的饮食方案,比如每天可以吃一点什么东西、吃多少等。
盲目报班不可取
很多家长认为“寒假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机会”,于是拼命给孩子加码,每天上课、作业都排得满满的,孩子恨不得比上学时还累。崔永华认为,寒假不是上学,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让孩子放松一下;开学后,孩子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中。
到社会中学习也是一种学习。崔永华建议家长在寒假里可以让孩子参加冬令营、去图书馆、去博物馆、看画展、去健身房健身,也可带孩子走亲访友、外出旅游,总之就是要让孩子走出家庭,多多接触社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活动中父母应该争取多陪伴,尽可能增加与孩子一起沟通的机会,和孩子一起聊游戏、聊动漫、聊电影,满足孩子陪伴与关注的心理需求。
使用电子产品别过度
手机、电脑、电视等电子终端已经成为孩子的最爱。寒假期间,家长如果放松警惕,孩子更容易迷上电子产品。崔永华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合同,也叫“行为契约”。“契约”的核心是明确孩子和家长双方的“责权利”。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家长与孩子要明确规定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同时要完成规定的责任和任务,双方严格遵守。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的好习惯,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担当和契约精神。(来源:北京晚报 记者:贾晓宏) 【编辑:刘文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