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志愿者实现动态管理

19.12.2014  10:46

  原标题:全市最早启用“志愿云”系统的大栅栏街道运行已半年 3000志愿者实现动态管理

  2014年6月,西城区大栅栏街道成为本市第一家推行“志愿云”信息系统的试点单位。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志愿云”为每一位志愿者编制了身份识别码,志愿者可以与服务对象即时沟通,并随时记录下服务时长,“云技术”将志愿服务推向更宽广的发展空间。

   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即时沟通

  在大栅栏地区,活跃着64支志愿者服务队,3090名志愿者,其中包括社区居民、高校学生、企业白领、外来务工青年等。如何管理好这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2014年6月,大栅栏街道开始试行“志愿云”信息系统,对志愿者团队及其服务项目进行数字化管理。

  “志愿云”信息系统以“志愿北京”网站为依托,志愿者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注册,志愿团队可通过平台获得志愿者特长、服务意向、服务经历等信息,从而进行择优录取。同时,“志愿云”还为志愿者团队与服务需求者搭建了即时沟通平台,对接服务项目和求助内容。

   扫描二维码实现计时

  “上岗的时候先到社区刷卡,下岗回家前再刷一次卡,”67岁的志愿者王子成笑着说,“退休了也体验一下‘打卡’的感觉。”他说的“打卡”是街道通过“志愿云”平台,推行的一种志愿服务计时方式,志愿者到社区的移动终端扫描“胸卡”上的二维码,系统就会自动记录下服务时长。

  为实现志愿服务随时随地便捷计时,街道配备了22部移动终端。从2014年9月至11月间,参与国庆安保、APEC期间治安志愿服务项目中,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已超过21万小时。

   惟一编号识别身份

  “以前上岗戴红袖箍,现在上岗戴‘服务证’。”志愿者杨淑萍说,从2014年6月起,她有了一张志愿者“身份证”。这张“身份证”不同于一般的卡片,卡上不仅有二维码,还有证明志愿者身份的惟一编号。

  每位实名注册的志愿者都将得到一张有惟一编号的志愿者服务证,服务证全国通用。为配合推广使用,街道还专门设计了大栅栏志愿服务证,正面印制志愿者照片和姓名,以网格编号确定岗位,背面写清工作责任。

  “志愿云”信息系统的运行,不仅让大栅栏街道在志愿者管理上尝到了“甜头”,而且在志愿者激励回馈机制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志愿云”信息系统记录的志愿者服务时长,可以进行积分换算,享受相应的“公益反哺”。

  下一步,大栅栏街道还将引入星级动态评选机制,将服务时长作为评选标准,评选出“公德之星”和公益团队等,实行星级命名。同时,所有持证志愿者均获得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最高赔付额达到120万元。(杨二丽)

习近平致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的贺信
值此2022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举办之际,法院网
习近平会见李家超
国家主席习近平30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新当选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