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杨宜勇、张强:当前我国劳动经济新趋势新特征
基于经济新常态的背景特征,我们认为在适应、把握、引领劳动经济发展新常态方面也应当有所研判,要研究新的阶段性特征和表现。通过对现在和未来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劳动经济发展已初步呈现出人才红利、国际劳动、主动创业、公平就业、体面劳动、集体主义、合作者经济、长期雇佣等八大趋势。
“人才红利”是指由于人才的规模增长及其充分利用所产生的超过同样数量简单劳动力投入所获得的经济收益。胡鞍钢认为中国自2010年开始进入人口红利下降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个百分点,而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3.72%上升至16.35%,提高了2.63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的幅度,标志着我国进入“人才红利期”。
在未来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发展阶段,实现由“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将成为可能。因此,首先要重视并解决好“就业难”特别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当前情况下,“就业难”与“民工荒”问题形成鲜明对比,高等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应逐步完善高校培养机制,了解市场的需求,合理区分应用专业型大学生和学术科研创新型大学生培养之间的差异,充分挖掘大学生人才资源的优势;其次是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更多的适合高素质人才发展的工作岗位,摆脱过去过于依赖肌肉经济的模式;再次是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提高优势人才待遇水平,促进海外优秀的人才回祖国发展等等;最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发展背景下,完善的创业环境将会为高素质人才能力的发挥提供更好的平台。
劳动力正在从“国内劳动”向“国际劳动”转变
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产业环境的变化,单纯的国内劳动力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产业的发展,向更具发展优势的国家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转移部分产业,利用沿线他国的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来促进我国产业的发展将成为新趋势。
“新常态”经济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驱动下,推动我国部分国际产业转移是应然的。具体在未来的发展阶段,应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的落实,相关政府部门应尽快制定详实的项目实施规划,明确沿线省市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资源调整,同时,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可以充分发挥融资支撑作用,加快产业对接合作,促进我国部分产业向沿线国家转移,利用相关国家的成本优势、贸易政策优势等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劳动者从“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为迎接我国第四次创业浪潮的到来,要积极推动我国由“被动就业”向“主动创业”转变。
首先,政府层面应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积极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更多地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开展“一站式”窗口服务模式,改善创业者的政策环境,激发创业者的积极性。
其次,教育层面应积极完善创业创新教育体制,进一步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为培养创业型人才提供政策支持和组织环境。
再次,市场层面应逐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在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原则下,加快垄断企业改革的步伐,国有企业不能够再单纯依靠行政资源来开展经营,而是应当更多地依靠核心竞争力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参与竞争,同时应当逐渐破除地方保护主义,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征信体系以更好地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
最后,在依法治国理念指引下,逐步完善创业法制环境,为创业者提供稳固的法律保障,完善的法制环境有利于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激发创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创业者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有助于保护他们通过创业形成的财富和权利。
(作者单位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发展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 2016年11月28日 18版)
原文链接: [北京日报]杨宜勇、张强:当前我国劳动经济新趋势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