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学校人才引进工作初见成效
本网讯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人才兴,则学校兴;人才强,则学校强。人才,乃活水之源,是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大以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加强总体规划,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特别是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加强领导 给人才引进工作组织保证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人才强校工作,把2018年确定为“人才强校年”,学校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校长任副组长、其他校领导及党委常委任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学校人才队伍建设,决策人才工作重大原则。2018年3月15日,学校出台《加强与改进人才工作的若干措施》,通过新机制、新待遇、新办法,解决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并强调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突出对人才品行和道德的考察,把好引进人才的政治关、师德关、育人关和质量关。加强人才师德表现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
精准引进 大力实施“315”人才工程
学校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紧密围绕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落实人才培养根本任务,自2018年起,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政策,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与环境、营养与健康、农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区域发展、农业国际化等领域,大力实施“315”人才工程。即在2018-2020三年,补充300名优秀专任教师(每年引进100名),引进或培养100名“四青”或相当水平的杰出人才和50名“长江学者”、杰青或相当水平的领军人才。各学院结合实际和学科发展需要,统筹三年的进人岗位,明确引才目标任务、重点领域和优先次序,并充分论证,报学校论证审批后,公开发布,统一招聘。结合所确定人才引进类型和岗位实际,精准选聘适合的人才。
分类评价 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评价标准
为完善学校人才队伍管理体系,实现我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提高人才队伍质量,根据学科特点,2018年2月5日调整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同时分别成立农业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三个人才工作分委员会,根据学科、类型和人才发展阶段,根据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人才特点和职责,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水平业绩与发展潜力、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分类建立健全涵盖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等要素,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此外,实行三级评审。第一级是学院推荐。学院负责推荐各层次引进人才,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导向,加强对人才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从业操守等评价考核,坚持德才兼备。第二级是学术评价。人才工作分委员会负责优秀人才、普通人才和教学辅助人员的选聘、优秀人才期满考核;学校人才工作专门委员会负责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进)和杰出人才的选聘及期满考核。第三级学校审定。经学院推荐和学术评议后,报学校最终审定。
创新机制 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工作和生活环境
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对于特殊需要引进的人才或已通过较为权威的第三方评价的人才,可直接上报人才工作组审议,报党委常委会审定。健全人才管理体制,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组,下设人才工作办公室,为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统筹协调人才科研经费、研究生招生指标、人才福利待遇、住房和办公条件等落实。结合人才成长规律,设置合理的人才评价周期和考核办法,完善体现国家特色、符合国际通行标准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构建人才发展体系,提供人才优先发展良好环境。
积极探索 搭建引进海外人才平台
学校通过举办大禹青年学者论坛的形式,加强青年人才引进。学校相关部门和各学院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引才宣传。经个人报名、学院推荐、学校组织相关专家评议,共计邀请55位青年学者参加论坛。经学院推荐,15名青年学者代表在主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展示各自的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论坛旨在延揽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在学校内营造渴望人才、吸引人才、尊重人才的工作氛围,助力人才优先发展。在参加论坛的青年学者中,已有21位青年学者申请来校工作并获得学校评议通过。
广聚英才 人才引进工作初见成效
根据2018年人才引进计划,学校分两批次在学校官网招聘系统发布招聘岗位,还通过光明日报、学校官方微信、微博进行对外宣传,吸引了海内外青年人才的关注。截止8月31日,共有96人获得学校评议通过,已经到岗入职52人。
当前,我校人才引进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以问题导向,切实解决人才引进机制问题;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大力提升人才来校吸引力;强化人才服务,助力现有人才快速全面发展。我们坚信,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指引下,人才工作必将翻开崭新篇章,必将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注入蓬勃生机和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