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好老师 | 张玲玲:致力于思政课的守正创新
本网讯 张玲玲,女,1981年生,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清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2014年起进入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守正创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
入校工作六年以来,张玲玲用好课堂主渠道,创新教学改革。主讲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并参与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选读”、“中国共产党‘三农’问题理论与实践”和“政治学专题研究”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坚守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力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贯彻中共中央的最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坚信“内容为王”,深入研究教材内容,采用体系加专题的授课方式,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创新教学语言,致力于教材语言向教学语言的转化,用广大学生熟悉的语言传道、授业、解惑,做到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在教学活动中,致力于创新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微信平台、腾讯会议平台等新媒体教学手段,并积极录制课程视频,使用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讲解课程内容;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回应社会和学生的普遍困惑,积极回应社会上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一系列热点问题的各种谣言和错误言论,对上述内容进行学理化的解释,致力于引导学生建立兴趣、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的建立与提升,最终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此期间,为切实提升自身教学,张玲玲还赴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学一年,并积极参加教育部、教工委、学校和学院开展的各种进修和培训活动。
由于一直致力于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的研究与创新,张玲玲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一直深受学生喜爱,学生评价分数一直在学院名列前茅。
注重思政课教学与研究的高度结合
张玲玲一直坚信,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深入研究,就无法真正教育、说服学生,无法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因此,张玲玲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专题研究,并在《光明日报》、《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人民论坛》、《北京档案》等重要报纸与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篇文章被光明网、新华网、人民论坛网等主流网络媒体转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其中,论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的主体缺位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即是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研究的理论成果,这篇文章获得了2017年全国农林院校“‘遵循三大规律’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研讨会”论文一等奖。《用规则呵护分享经济发展》即是针对课上学生的疑惑和讨论而进行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思考》、《红军长征途中宣传标语的演变》和《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等文章也都是围绕并服务于教学内容开展的研究。这些论文的发表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要义。
为更加深入的开展研究,张玲玲积极申请并主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等重要研究项目多项。其中,张玲玲于2016年获得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支持,主持“大学生手机小说阅读行为的研究”(已结项);2017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支持,主持“习近平乡村治理理论与实践研究”(已申请结项);2019年获得国家社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主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与经验研究”(研究中),2019年获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支持,主持“乡村治理视域下习近平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中)。
积极将所学奉献社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价值
在社会工作方面,张玲玲一直致力于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向外延伸拓展,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入职六年来,多次为学校、学院和其他单位进行党课培训和报告讲座。2017年受聘为“中国农业大学2017-2018学年教职工理论学习授课专家”,积极参与十九大精神宣讲工作,得到校内外的良好反映和较高评价。此外,张玲玲一直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将结合,主张教师应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开展实践调查,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提升认同感,提高践行力。在2017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赴广西南宁市调查贫困县土地整理与精准扶贫实践项目”小队,获得团体一等奖;2017年带领学生参加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贫困村定点观测调研;2019年和2020年带领学生参加贵州省拟退出贫困县第三方评估项目调研。和学生一起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到国家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将所学奉献社会,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思政课教师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