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张家口风沙源:生态治沙带动生态建设产业化

06.06.2016  08:47
  “16年前,这里全是沙,整个黄羊滩流沙遍地,只要风一吹,黄沙满天,用‘伸手不见五指’形容一点也不夸张,每年得有半年的风沙天。”58岁的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河南坊村村民王德忠告诉中国网记者,“你看这一大片沙地,现在都种上植被了,有风也起不了沙,再也见不到黄沙满天飞的情景了。”
      5月30日,中国网记者跟随国家林业局组织的“走进风沙源”采访团一行来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探访防沙治沙情况。
      治沙成功:因资金增加、技术含金量高
      我国自1954年至2000年以来,一直没停止治沙,但为何效果不好呢?宣化林场负责人李澍贵介绍,是因低成本造林和科技含量不高,导致治沙效果一直不好,这才有王德忠描述的16年前风沙满天的情景,这样的场景一直到2007年才有所改变。2007年,基本没有流动沙丘了。
      由于2000年北方春季发生了13次沙尘暴,国家开始下决心治沙,自2000年开始推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截至2015年,张家口市已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2051.3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07.5万亩(退耕地造林431.6万亩,匹配荒山造林475.9万亩)、人工造林400.93万亩、飞播造林286.6万亩、封山育林434万亩、农田林网22.27万亩。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黄羊滩沙化治理成就显著也得益于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当然还有专业公司运作,治沙资金有保障,治沙资金大增,治沙技术含金量大大提高等因素。“中信集团公司投资了1300多万元治沙2万亩。治沙成本由原来的一亩地10元到50元再到现在的300元。治沙技术提高,通过人工植树种草、死沙障、活沙障结合等生物治沙技术,提高治沙成功率。”李澍贵说,截止到2015年底,黄羊滩沙化治理基本解决,仅剩下1万亩的半固定沙地。
      治沙举措:推广新技术实行21种造林模式
      张家口作为京津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省防沙治沙的主战场。近年来,张家口市始终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作为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绿色办奥”的重大任务,坚持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相结合,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国家要绿、农民要利”的双赢。
      张家口市创新造林管护机制,按照“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经营”模式,探索总结出租地造林、合作造林、社会造林、承包造林等21种造林模式。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护林员管护、专业队管护、公司管护、造林业主管护、受益主体管护等多种形式,健全管护机制,实现建管同步。大力推行造林新科技的应用,将集水林业和汇水造林作为重要的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保水剂、生根粉等抗旱保水材料,采用容器苗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全面推广“保水”和“节水”新技术。同时突出目标考核。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生态环境改善考核领导小组,在开展森林覆盖率净增量目标考核的基础上,把林业各项任务指标纳入考核范围。
      治沙成效:生态治沙带动生态建设产业化
      “十二五”以来,张家口市累计完成防沙治沙林业工程任务286.03万亩,森林覆率提高到37.05%。防沙治沙工程不仅增加了森林面积,扩大了林果规模,而且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致富步伐的加快,通过实施“88100”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八大产业、八大基地、百家龙头企业),全市林果基地总规模430万亩,全市有三分之一的农户从事林果业生产,600多个村、54万人主要依靠林果业脱贫致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率达20%。
      而黄羊滩沙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只是张家口市成功治沙防沙的一个缩影。张家口市还有很多这样的典型,通过生态治沙带动生态建设产业化。比如怀来县,通过治沙有效改善了生态和投资环境。初步估算,全县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5.2%,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遏制,减缓了沙漠化进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发展。怀来县结合项目建设,在沙化土地上,侧重葡萄、枣树、海棠等当地特色果品种植,在进行生态治理的同时,也给项目区人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还有蔚县代王镇张南堡村在退耕还林的沙石地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采取林药间作模式,林下种植300多亩知母、黄芪、射干等中草药,为农民脱贫致富找到新的突破口。
      该村的负责人说:“这些沙石地以前耕种玉米、谷子、黍子等,每亩地农民仅收入150元,现在退更还林后,种上杏树,树下种中草药,采用‘集中托管+分散管理’模式经营,农民1亩地收入1000多元,碰上中药材行情好时,1亩地能收入4000多元。(记者  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