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得春风度玉关

31.07.2015  11:20
——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发展综述

来源:青海日报 7-30 李欣

  日历翻回到2001年6月13日。

  这一天,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13对东西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两所相隔千山万水的高校从此牵手同行,也由此翻开了教育对口援青的新篇章。

  在清华大学的提议、协调和支持下,2006年11月,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农牧类学科建设;2007年5月,教育部批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地质工程系,重点帮扶地质工程学科建设;2010年8月,教育部批准华东理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盐湖化工学科建设;今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医学教育。至此,青海大学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都有支援高校帮扶,形成了清华大学对口支援的总框架下,五所高校共同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发展的模式。

  14年间,在清华大学的持续支援下,对口支援各领域已结出累累硕果,青海大学已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西部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入选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回顾这段跨越式的发展,青海大学的师生无不感念着来自清华园的芬芳。

   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

   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3年实现农科类硕士点零的突破;

  2004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

  2006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7年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

  2008年进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的行列;

  2010年实现一本招生的全覆盖,获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培养毕业了首批博士;

  2011年获批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工、农、医、管四大学科门类全面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作物学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2012年顺利通过“211工程”三期建设国家验收,取得了6项标志性成果,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学校;

  2013年王光谦院士出任青海大学校长,实现青海高校院士零的突破;

  2014年青海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青海大学新农村研究院获批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实现青海省国家外专局“千人计划”项目零的突破;

  2015年3月青海省、清华大学再次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把青海大学作为战略合作主体实施单位……

  从“零的突破”到“高端领跑”,凝聚了对口支援高校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有了这些“零的突破”,使我省高校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14年来的对口支援也真正实现了全面“开花结果”。

  与对口支援初期相比,青海大学学生人数由5650人增加到27052人;博士由1人增加到167人,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由11%提高到79.12%。新增博士点5个,硕士点54个;新增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学科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新增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个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新增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新增 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从“政治任务”到“真帮实扶”

   以清华大学为首的支援高校校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先后13次到青海大学指导工作,明确提出了“对口支援青海大学不是权益之计,是清华大学一项长期工作,是无私的、全方位的、实打实的”帮扶理念。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境界,各支援高校不仅把帮扶工作当作一项“政治任务”,而是发自内心的“真帮实扶”。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从2007年起,先后14次到青海大学指导工作;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现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岑章志从2001年开始至今到青海大学指导、协商对口支援工作已有30多次……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已形成“每5年制定一次对口支援规划,每年签订一次对口支援工作协议,每年召开一次对口支援会议”的工作制度。

  14年来,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保、陈强、梁曦东、王光谦4位知名学者出任青海大学校长,为学校发展带来新的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有力地推动了青海大学的发展建设,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对口支援的楷模。

  在支援高校的帮助和指导下,编制完成了青海大学“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学校发展定位不断明确、发展思路不断清晰;编制完成了“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资金规划,为推进学校内涵发展,适应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编制完成了《青海大学大学章程》,为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14年7月,清华大学科技园与青海大学科技园签订对口支援协议,助力青海大学科技园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不断提升学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2015年校长王光谦提出“天河工程”理论,申报科技部重大科技专项;引进清华大学学科团队打造青海大学光伏产业研究中心,开展太阳能回收飞机碳纤维和光伏建筑一体化研究。支援高校的真帮实扶,为青海大学乃至青海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巨大能量。

   从“输血”到“造血”

   从“输血”到“造血”,清华大学定位对口支援工作立足实际,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无疑为青海大学增强了“造血”能力。

  在清华大学的指导帮助下,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希的支持下,对口支援高校共同研究制定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教师学历能力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的“四个行动计划”。

  为解决我省行业人才缺乏的矛盾,对口支援高校帮助组建了计算机系和地质工程系,并对两个学科进行了高起点建设,从计算机专业开始一本招生的尝试,最终实现全校一本招生的全覆盖,生源质量显著提高,产生了一系列后续效应,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加,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由38.1%提高到85.7%。

  从2003年起,学校以订单方式为省国土资源厅培养地质工程类人才,面向青海农牧区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免费定向生,对地方人才需求培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海大学与对口支援高校共同培育了4个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组建10个研究院,尤其是盐湖化工、三江源研究院等平台的搭建,为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使科研数量、获批经费、科研质量、成果水平等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与四所高校联合承担53个科研项目,研究资金近4000万元;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国际著名的《科学》、《基因》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日益彰显。

  对口支援高校先后精心挑选17名高层次、高素质的专家教授出任院系负责人,帮助指导相关学科建设。先后选派10批专家教授团具体指导课程建设、学科专业建设和实验室建设。支援高校领导和教师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运用于工作实践,严谨的工作态度、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敬业奉献的工作精神为青海大学师生树立了典范,“清华精神”正在青海大学生根、开花、结果。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在青海大学的校园里,14年前栽下的小树早已枝繁叶茂。高校对口支援工作让青海大学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焕发出全新的光彩与活力;更是让莘莘学子感受到国家加快发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号角吹得更加嘹亮久远。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