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何其芳系列讲座”开讲 陈思和讲授“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
5月17日上午九点三十分,“何其芳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人文楼七层会议室举行。陈思和教授讲解“重读有关《新青年》阵营分化的信件”,文学院程光炜教授担任讲座主持,李今教授参加本场讲座。
陈思和教授从一封李大钊写给胡适的信和一封周作人写给李大钊的信出发,认为1921年2月份的这两封信标志着《新青年》内部的分裂已经不可挽回。但陈思和教授提出了一个长久以来被学界忽视的问题:他们究竟是如何分化、何时分化的?
接下来,陈思和教授又介绍了另一份收藏于人民大学博物馆的批陈独秀和胡适与其他人通信的信件,他梳理了与《新青年》分化相关的信件,其中最早的是1920年2月陈独秀从北京到上海时第一次写给周作人约稿的信。从这些信件出发,陈思和教授认为陈独秀赴北大任文科学长之初,《新青年》仍留在上海编辑出版;直到1918年1月份开始出版第四卷时,《新青年》已不再是陈独秀一人主编,成为一个同人刊物,正如胡适所称的一样,第四卷标志着《新青年》的复活。
随后,陈思和教授详细介绍了陈独秀从创办《新青年》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之间的历史事实,他认为陈独秀批评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和与群益书店的决裂显示了陈独秀的政治能力与野心。相异于传统理论,陈思和教授认为陈独秀不是右倾机会主义者,他在党内没有领导权力。
针对同人阶段的《新青年》,陈思和教授考证了同人的形成,他认为,《新青年》同人有三个条件,志同道合、自觉写稿、为北大教员,即同人应该是指一批有志于推动新文化运动,并自觉为《新青年》撰稿的北大教职员,其中主要是教授。陈思和教授还探讨了《新青年》七卷一号的存在问题。
讲座最后,李今教授进行评议:“陈思和教授的讲座不仅向我们展现了研究的实物,而且展示了他的思考。做研究的意义不在于告诉我们起源、发生和结果,最重要的是研究的态度。陈老师对史实的重视正体现了学者的诚实。”
本场讲座是文学院“何其芳系列讲座”的首场讲座。何其芳先生于1960年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文研班”主任,“文研班”是文学院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