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焦点访谈:开放 合作共赢新格局——决胜纲领

25.11.2015  21:50

编者按:在2015年11月24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中,围绕“开放、合作共赢新格局——决胜纲领”这一主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郑新业教授畅谈“一带一路”对国内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里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中,相较于其他四个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更为大家熟悉。从设立像深圳这样的经济特区到加入WTO,到上海自贸区面世,过去30多年,开放一直是与改革和发展伴随最紧密的一个词。开放带来了订单带来了外资和技术,也带动了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今天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不过,几天前商务部公布的两个数字却值得注意。一个是-8.5%,是今年1月到10月中国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5%。-2.5%,今年1月到10月中国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2.5%。这是从201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总额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反映出中国严峻的外贸形势,也反映出中国经济提升开放水平的迫切。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过去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更多是合作的关系,产业链的上游在他们那儿,中国只是负责把产品生产出来卖过去。如今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也在向产业链的上游移动,中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多的和发达国家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无论是内部、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自身发展的需求,都要求中国打造升级版的开放方式。

一个数字上的变化已经体现出了这样的趋势:1400亿美元,这是商务部今年年初公布的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这个数字在去年第一次超过了中国实际使用外资的总量。这说明中国正在用更多的资金购买别的国家更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线等等,生产更好的产品,销售到更高端的市场。

商务部最新公布的数字显示,今年1月到10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投资的金额达到了5892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6%,中国正在用更多的资金拓展更广阔的市场。这正是升级版开放格局的一种体现。

从输出产品和劳务到输出装备和技术,到输出资本和标准,全球经济格局在变化,中国自身在成长,对外开放也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打造升级版的开放格局?《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目标:深度融合,互利合作,还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方案。首先合作融合需要纽带,一带一路战略就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纽带,合作融合需要资金,亚投行,金砖银行就是金融合作平台。合作融合还需要规则接轨,自由贸易实验区就是接轨国际规则的试验田。而所有这些纽带、平台和规则的构建最终将带动中国的开放发展形成新的机制。

过去说到开放,首先出现的方位就是向东,而今天打开地图可以发现,“一带一路”这条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不仅向西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一直到欧洲部分地区。而且带动了国内包括四川、宁夏、陕西等等过去距离开放中心很远的地区。

在地图上画出这几条线路并不难,但如何把蓝图变为现实,关键在于做好“”的文章。贸易要畅通,首先是硬件联通,把路修通,把桥架通,把港口建好。

几个月前,在印度尼西亚南加里曼丹生,第一家中国水泥厂正式投产,每天能够生产6000吨水泥,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水泥企业。

企业负责人说,这样大的海外资金需求在以往想都不敢想,当地的银行由于不了解中国企业的实力、文化、语言,中国的企业往往很难拿到贷款。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内金融机构伴随中国企业走出了国门,企业走到哪儿,银行的金融服务就跟到哪儿。仅中国银行一家就准备在未来三年,拿出1000亿美元支持企业“一带一路”的产业布局。

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中,这样的资金需求量并不罕见。在2020年之前,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需要8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仅靠银行信贷还远远不够,在国家层面,中国倡导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前已经吸引了包括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内的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初始投资金额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也已经正式开始运行。这些不仅是为了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资金问题,更是对现有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这也为中国在新时期的开放注入了全新的内涵。

在新一轮的开放中我们发现,中国融入国际新秩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战略,就是自贸区战略。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包括两种:一种是双边或者多边的自贸区,也叫自由贸易协定;另一种是国内自贸区,也叫作自由贸易试验园区。为什么要实施自贸区战略呢?

最近几年,中国的双边自贸区朋友圈在不断扩容,向北,有中韩自贸协定;向南,有中国-澳大利亚、中国-新西兰、以及中国和一系列东盟国家的自贸协定;再到更远的地方,中国和南美洲的智力、秘鲁、哥斯达黎加等等国家都签署了自贸协定。另外中国也在推动一系列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比如中、日、韩自贸区,以及中国倡导的亚太自贸区等等。而谈判的过程就是制定贸易规则和接受贸易规则的过程。

但是如果政府职能不发生转变,必然会与国际上通行的贸易规则形成冲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第二种自贸区战略,建立国内的自由贸易试验园区。

最近全球最大的公务飞机制造商庞巴迪在天津自贸区投资的维修公司已经封顶,对于庞巴迪来说,到自贸区投资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天时间办完注册手续,拿到所有相关证照和公章,半年时间厂房封顶,马上就将投入使用。

对于这样的快捷便利,几乎所有进驻到自贸区的外商们都有感受。在广东自贸试验区深圳前海片区,企业申办人只要提交一套材料,就可以一次性办理完多个部门的证照手续,而企业一出生就自动拥有一个18位数字的代码。这就像是公司的身份证,可以在多个部门间备案使用。

不只是办事快,今年国家还出台了统一适用于四个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凡是清单外的行业和领域,外资都可以自由进入。从190条到122条,越缩越短的清单也激发了外商的投资热情。前三季度,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52.6%,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今年4月挂牌后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在3倍以上。

这种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正是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而且无论是本国企业还是外商,在一系列先行先试的举措和政策制度上都享有公平的待遇。

有一种解释这样认为,在中国开放的新版图中,如果把一带一路看做是横向铺开的话,那么资格自贸区的意义就在于纵向深入,当一带一路在开辟对外开放的新通道时,作为传统开放的沿海也在尝试着把开放的程度挖的更深,标准提得更高。

和第一轮开放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相比,上海、天津等自贸区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们不再姓特,换句话说,它们都具备可复制性,在自贸区中推行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为了要在全国推广。事实上无论是自贸区还是一带一路战略,都不仅勾画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蓝图,也将带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注入新动能,为改革和发展注入新活力。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最终也将为十三五的中国带来更广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活力。

原文链接:

[CCTV]焦点访谈:开放 合作共赢新格局——决胜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