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方式开展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需求调查
近日,我委发布了《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在东西城启动了10个试点项目。方案起草过程中,我委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课题组,对公共空间历史文脉、空间形态、现状问题等,通过“翻档案”、“查史书”等方式,广泛开展居民需求调研调查,不断深化方案设计研究。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载体和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秩序良好、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有助于增加市民的获得感,更能反映出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精神风貌,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城市发展的活力。
根据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首都环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印发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建设指导性图集》,城市公共空间指可达性良好,尺度宜人,以步行为主的场地、相关设施及相邻建筑(构筑物)。按照环境要素的空间位置及专业组成,城市公共空间共包括7个方面22个小项,比如步行空间、沿街界面、绿化系统、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公共艺术、建设项目与公共空间的衔接等。城市公共空间,也就是说,给老百姓增添更多品质更好的遛弯散步空间、儿童玩耍空间、驻足聊天空间,赏花看景空间以及更多的停车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二、多层次对接需求
2017年3月初,本市城市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我委着手起草试点工作方案,并委托北京工业大学作为第三方课题组,有序推动试点项目的前期调研和概念性方案设计。我委始终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原则,多层次对接属地需求,广泛听取意见建议,2017年9月《关于城市公共该空间改造提升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正式获市政府批复同意。
我委投资处和课题组联合,对东西城区上报的20多个意向性项目逐一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属地政府和周边居民意见,并初步选取10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课题组针对10个试点项目分别开展专题调研。
每个示范工程试点项目前后进行四轮左右的调研。首先是现状调研,摸清居民的需求和空间的特点;其次是民意征求,了解居民对设计方案的意见;第三次是公众参与,将修改后的方案向居民宣讲,并展开座谈,确保老百姓都对自己家门口将要发生的改变知情;最后一次是征求民意的公示。多次调研的最终目的是做出“老百姓满意”的方案。
图 调研流程示意图
三、创新意调研方法
漫画问卷法。为了改变传统调研问卷单调乏味的形式,设计了漫画问答题,提高调研的趣味性。
扑克牌调研法。为便于居民理解,让老人和孩子也能有兴趣参与问卷调查,在多个项目中使用扑克牌调研问卷的形式调研居民需求。通过调研分析发现,东四南居民的日常活动包括散步、聊天、乘凉、儿童游戏、养花等,公共设施需求为健身器材、座椅、绿化景观等。
创意棋盘问卷调研法。为了更进一步拉近与居民的关系,提升居民参与身边公共空间改造提升的积极性,在东四南项目中采取“下象棋”民意调研的方式,将调研问卷巧妙转变为象棋棋盘样式。经调研,发现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公共空间不足、停车占道、杂物占用、休憩及绿化较少等,希望完善的设施包括凉亭、花架、座椅、棋盘、停车等。
人流活动热点分时监测法。通过将人流活动分时段热点监测,分析出居民经常活动的场所与时间,总结一天之中居民活动的分布情况和人群聚集的程度,判断居民经常使用的公共空间,并重点针对这些公共空间开展概念性方案设计。
笑脸识别调研法——大数据的应用。通过传感器、检测器等对使用公共空间的人进行观测,尤其是在公共空间改造提升实施前与完工后市民使用公共空间的情绪也可被量化成数据,对比分析,衡量市民对公共空间品质的满意度。
此外,在调研过程中还运用了大量的专业数据采集设备,调研小分队的队员们或骑着“3D全景采集车”走街串巷观测动态数据,或利用“3D全景采集架”驻足收集静态数据。
四、倾听民意、汇聚民智
东四南“微空间”。在东四南历史街区中,居民普遍反映缺乏公共活动场地、缺乏绿化、电线杂乱等问题。针对历史街区本身活动空间就很局促的问题,课题组对一些“小微空间”进行了重点改造,对一部分市政设施进行了“线杆入地”等整理设计,梳理出来的小空间作为休憩、绿化空间,利用“小而美”的空间解决居民活动场所不足的大问题。
桥湾地铁站“积极空间”。地铁7号线桥湾地铁站东南口,紧邻两广大街,是通往前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入口,附近有公建、小学、幼儿园、培训机构,来往的有胡同居民、学生、家长、游客、行人、职员等等。课题组利用地铁站出口附近消极利用的空间进行改造提升,增加座椅、文化宣传栏等驻留设施,改善重塑交通秩序。一方面设计出了供胡同居民、接送孩子的家长、行人游客等使用的临时休憩场所,另一方面整理出非机动车停靠空间,梳理出整个区域连续的步行空间,使“消极空间”转为“积极空间”。
磁器口地铁口的“迷你广场”。根据周边居民反映缺乏集中的活动场地,利用地铁5号线磁器口站西南口边角空地打造“迷你广场”,布置座椅、遮阳设施、文化宣传设施、文化雕塑、标识牌等便民设施,成为附近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南新华街“口袋公园”。南新华街项目中,结合附近居民的活动需求,统筹利用拆违腾退空间和边角空地,增加了隔音降噪绿植、座椅、小品等设施,打造成为附近居民的“精品口袋公园”,点缀历史文化街区,以小空间搏大成效。
杨梅竹斜街 “阶屋”。项目位于大栅栏历史街区中商住混合型胡同,居民与游客均反映停留空间、休憩空间不足,试点项目将探索对胡同中合院内的倒座房进行改造,利用原本倒座房下沉地面产生的高差,设计成为“胡同里的公共起居室”,将“起居室”中划分出兼具开放与封闭的垂直空间。阶梯的开放空间可供胡同居民、学生、游客休憩、玩耍;阶梯背后的空间相对完整,可以作为公共活动或展示空间使用,具有开放服务属性的功能,便于社交。
公共空间改造提升项目将持续进行,我委将持续开展项目征集工作,在我市更多地区推广。对纳入试点范围的将简化优化审批手续,给予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市民对街道、小区环境有改善需求建议,可以向社区、街道反映,由街道汇总,向属地发展改革部门提出申请。
2018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