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

16.10.2014  12:00

  原标题:努力建设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首善之区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北京作为首都,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注重宣传教育、引领示范和实践养成,涌现出了诸多好经验、好做法,形成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生动景象。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有关单位做了书面交流。本报从中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发言摘发,以飨读者。

   重在校训践行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缘起于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的一次演讲,他以《周易》的两个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激励学子努力成为“真君子”。梁启超的演讲深深打动了在场师生,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铸入校徽,高悬于清华大礼堂的上方,成为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训。百年来,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启迪和陶冶了一代代清华人,是学校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宝贵资源。

  一是挖掘校训内涵。自1959年成立校史编辑委员会,到后来成立单独建制的校史研究室,我们持续开展校史校情研究,陆续完成《清华大学一百年》、《清华大学志》等重要出版物,为不断丰富以校训为内核的大学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在深入总结学校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基础上,形成了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精神为核心,涵盖雪耻图强的爱国奉献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求真精神、海纳百川的包容会通精神和人文日新的追求卓越精神为拓延的大学精神文化体系,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有清华特色的生动诠释。

  二是促进校训传播。坚持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将传播校训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学校主楼、清华学堂、图书馆等主要建筑和景点精心规划设置校训碑、校训石等标志性景观,将校训纳入学校视觉形象设计中,使其固化为大学最鲜明、最具感召力的文化符号。发挥开学、毕业等仪式教育和校史展览的重要作用,常年面向师生开展“校史知识竞赛”、组织“校史讲坛”,讲授百年清华历史,领悟校训精神。

  三是讲好校训故事。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多渠道选树宣传优秀师生典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良镛先生年逾九旬仍奋斗在教书育人第一线;我国首位爱明诺夫奖获得者施一公教授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全职回国潜心教学科研,在清华作出了超越自己以往成就的世界一流成果;2013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航天航空学院博士生杨帆罹患脑瘤仍执着学术,发表了10多篇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这些师生们的事迹在校园中广为流传,感动了无数清华师生。一批批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清华人的鲜活事迹,赋予校训精神新的时代元素,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校园的精神坐标。(清华大学)

   用家训传承培育家国情怀

  近年来,东四街道让家训传承成为宣传文明风尚的新途径,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家训传承中生根发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训故事的一次次分享、传承中根植于心,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中深耕厚培。

  家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天,我们变家训为宣传文明风尚的新途径。2008年以来,围绕清明文化、治家文化,我们举办了“忆家训、谈家风、促和谐”主题活动,倡导人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家庭,学做人、学做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每家都有自己的家训,这些未必成文,但必定世代口口相传,而且是这个家庭文化的提炼或指南。我们在每届活动中,都会将前期收集家训作为重头戏。收集上来的家训,我们进行汇编,挑选精华在活动现场展示,并浓墨重彩地推介居民评选的十佳原创家训格言及其背后的故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著名民俗专家赵书曾在现场为大家分享过他的家训格言“化愁为筹”,北京“四大恒”之一的恒利号钱庄后人解析祖辈的生意经中最重诚信,普通居民娓娓道来“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的教育子女之方、“知足就是幸福”的乐观心态之悟。这些经典家训,润物无声却又触动心灵。

  在活动中,我们将“讲孝道、展孝道、忆孝道”作为切入点,全视角呈现、全媒体传播、全方位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在现实社会的意义,强化家与国之间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化与共生,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可以说,百姓既是参与者又是讲述者,既是传承者又是传播者,大家一起重温家训格言,在孝文化中感受孝道魅力,在一个个孝行中净化心灵,在爱家的同时激发爱国热情。

  家训文化在东四扎根、传承的过程,是重树家园意识的过程,是和谐建设的新起点。我们相信,家训家风活动可以点燃地区的梦想;我们相信,培育家国一体的情怀能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东城区东四街道)

   有机融入 全面覆盖

  中央、市委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部署以来,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有机融入、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动大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课堂教学,在入脑入心上下功夫。我们注重发挥专家优势,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把核心价值观纳入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和教学研究中,构建具有首都特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我们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价值观教学专题轮训,举办教学技能比赛,开展教学交流研讨,破解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和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展示交流活动,引导中小学教师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活动中。

  融入实践育人,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为扩大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我们在全市搭建平台,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打造一批实践、实习、实训基地;实施中小学“一十百千工程”,要求每个学生上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走进一次博物馆、抗战纪念馆,至少参加十次集体社会公益活动,观看、阅读百部百本优秀影视作品和图书;依托千余个社会大课堂单位,培养和聘用千名课外辅导教师和文化名家进校园。

  为实现师生日用而不觉的效果,我们将践行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生活中,积极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美丽中国、绿色北京”、“清洁空气蓝天行动”和“节粮、节水、节电”等实践活动;选树一批“北京榜样”,深入开展“最美北京人”师生宣讲活动,引导师生自觉将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市委教育工委)

   精彩课堂”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心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根据市委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朝阳区坚持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立德树人的首要位置,注重在青少年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作为全区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2014年,朝阳区被中宣部、教育部确定为全国试点单位,推出“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精彩课堂”网上展播活动,搭建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4年初,朝阳区立足全区德育课程库、师资库、社会资源库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国梦教育、“三爱”教育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广泛开展“精彩课堂”活动。在课程设计上,围绕“四个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之中,使之细化、实化。一是坚持导向正确,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从社会现象中捕捉时代主题,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二是坚持贴近生活,对未成年人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鲜活、生动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解,让青少年在“精彩课堂”中得到启发。三是坚持形式活泼,把握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的不同特点,注重分类教育,增强趣味性,提高吸引力。四是坚持资源整合,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构建“精彩课堂”与文明城区建设、社区教育、课堂教学、素质教育有效衔接的工作网络,把好选题关、团队关、备课关、试讲关、录制关和审核关,将一个个小故事制作成精品课程,并在网上展播。

  自创建“精彩课堂”以来,朝阳区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际出发,创新课堂形式和传播方式,逐步加强活动推广,扩大覆盖面。一是丰富课堂内容。如何让学生喜欢学、有兴趣学,朝阳区确立了课堂内容要注重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案例,从身边人、身边事讲起,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共鸣的工作思路。比如,“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课程,通过航空英模罗阳的事迹,阐释爱国要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美德日记——诚信”、“诚信大家谈”等课程,让学生们在分享交流中明白诚信是不能透支的诺言,是不容背叛的信用契约等等。二是创新课堂形式。在教学方式上增加对话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形式,通过学生情景演示、外出现场采访、模拟日记等方式引出讨论话题,改变“我说你听”的方式,让学生讲出心中真实的感受,构建起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表现形式上,利用制作动漫、绘制沙画、引入影视片段等方法诠释主题内容,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三是加强活动推广。与中国文明网、中国教育电视台、乐视网等媒体建立沟通机制,依托《朝阳报》、朝阳有线等区内媒体,利用“校校通”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站、微信微博平台,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区外媒体与区内媒体有效整合,扩大课程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朝阳区教工委)

   让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三农”中生根开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几年来,平谷区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服务农民相结合、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与解决农村问题相结合,融入农民生产生活、融入农村文化建设、融入农村社会管理。

  找准农民生活落脚点:乡贤育文明。2014年9月20日,正值第12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爱在北京·平谷篇》65集乡贤文化纪录片在北京电视台开播,并于10月1日国庆节开始在平谷电视台重播。纪录片讲述了65个乡贤故事。他们热爱家乡,以各自所学所长、所言所行反哺桑梓、影响乡邻。自播出以来,全区反响热烈,不论是乡贤自身,还是亲朋邻里,无不深受鼓舞和感动。

  不断弘扬和创新的乡贤文化,就像一溪活水,浇灌着美丽平谷之“”,成为平谷人民的精神家园。《爱在北京·平谷篇》系列纪录片正是找准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落脚点,让广大农村群众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学得会、践行好。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以乡贤育文明,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平谷成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载体和重要抓手。

  找准农业发展切入点:诚信赢市场。平谷是全国著名的大桃之乡。43万人口中有21万农民,10万果农。自2011年始,在刘家店镇寅洞村率先开展“诚信村、厚德果、幸福人”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诚信致富。从“无诚信、无市场、无收入”的“三无村”变成了“诚信村、富裕村、幸福村”。他们对大桃的品牌、名声无比珍视,向采购商承诺“三不卖”:优良分级不混卖、成熟度不够不抢卖、买家口头预订再遇高价不转卖。

  “业无诚不兴,人无信不立”。在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品质是影响大桃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平谷区坚持从问题视角、百姓视角、宣传视角选准诚信典型,用诚信为桃农赢回了一个大市场,逐步形成一个人带动一个村、一个村影响一个镇、一个镇在全区形成示范效应,村村、镇镇重诚信的共识逐渐形成。

  找准农村实际结合点:家风带村风。平谷区黄松峪乡大东沟村是有名的“雷锋村”。“北京榜样”、“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标兵——刘树海就是大东沟村的村民。他2014年60出头,原本住在城里,十几年前为照顾前妻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农村,和现在的妻子照顾前妻父母长达二十年。在村里,刘树海还主动赡养一对孤寡老人,他的妻子、女儿、邻居和村民们也经常助人为乐,“雷锋家庭”、“雷锋夫妻”、“雷锋姐妹”……不断涌现。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被评为“文明幸福家庭”。村子连年被评为“文明村”、“和谐村”和“五好”党支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看天气、接地气、聚人气。天气是方向目标,地气是区情做法,人气是百姓评价。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服务“三农”中生根开花。(平谷区委宣传部)

   弘扬慈孝文化 建设美丽山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宝库。要培育和践行好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慈母川村将村史中的慈孝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了慈孝文化在深耕厚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带动了慈母川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弘扬“慈孝文化”的由来。慈母川村位于延庆县东南部,距县城45公里,村域面积6765亩,全村135户,387人,其中满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60%以上,是大庄科乡三个满族村之一。慈母川,因八仙之一汉钟离出家修道子孝母慈的典故而闻名,这也是慈母川村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从2004年起,我们就在想,怎样做才能使村子称得上是“慈母”村?积贫积弱的慈母川到底应该怎样发展?村党支部召开了一次座谈会,不少老党员感慨地说:“既然咱是慈母川,那慈母川人就要真有母慈子孝的样儿!”是啊,慈孝文化是我们最大的生活财富、社会财富。我们一定要抓住慈孝这个主题,让村子和谐了、稳定了、风气正了,今后还愁不能够大发展吗?于是,我们决定从弘扬“慈孝文化”入手,推动慈母川村发展。

  建设“慈孝文化村”的做法。我们首先加强了硬件建设。在延庆县委和大庄科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我们翻建了慈孝堂,在村里主要街道墙壁上绘刻了二十四孝图和浮雕,绘刻了国学名言警句,建设了慈孝雕塑、慈孝园、慈孝广场等,营造了慈母川村浓厚的慈孝文化氛围。

  硬件建设是基础,软件建设是核心。我们村人口不多,但村民们孝亲敬老、邻里关怀的事迹很多。村里孤寡老人侯万红患有癫痫病和肾病综合症,在病重期间,村里四个妇女主动照顾,让他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路。村里还有悉心照顾聋哑且瘫痪小叔子的好嫂子,有心系村集体的养蜂夫妻,有关爱精神病人的五个娃娃等等。

  我们成立了“冰川绿谷慈孝文明宣讲团”,由村民自己宣讲身边的好人好事。宣讲团不仅在本村讲,还到全乡各村讲、到县里讲,到现在已经讲了20多场。我们没有想到,每次宣讲都有很多听众被打动、被感染,他们会默默流下热泪。我们觉得,听众的眼泪就是满分,那满分是打给宣讲员的,更是打给我们慈母川所有践行慈孝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民的。我们还成立了“慈孝情”演出队,根据村里真实的故事创作出小品、舞蹈、快板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慈孝文化展现出来,让慈孝文化扎下根、传播开,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做。我们还编印了慈孝文化系列丛书,印制宣传折页,通过宣传橱窗、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报纸等载体,把村里那些典型故事写出来、画出来、说出来、传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慈母川、关注慈母川。

  水珠虽小,却能映射太阳的光辉。在党的惠民政策温暖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慈母川的慈孝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慈母川的明天也将越来越好。(延庆县大庄科乡慈母川村)

   诚信为本 药德为魂

  1992年,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成立以来,我们传承了同仁堂创办者提出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古训,以加强生产全过程管控、加强诚信文化塑造为抓手,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诚实做人、守信经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百年老字号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集团。

  将软实力与硬约束相结合,努力推进“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文化建设,确保行为诚信。我们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培养干部职工的诚信自觉。集团公司成立同仁堂文化教育与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同仁堂文化的挖掘、普及和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制定了《同仁堂文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文化与教育工作规划》,明确了任务目标;编辑出版了《国宝同仁堂》《传承与发展——同仁堂改革发展二十年记》《同仁堂文化手册》等企业文化宣传普及教材;成立了同仁堂教育学院和同仁堂博物馆,定期对干部职工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普及。

  我们用刚性制度约束行为,培养干部职工的诚信自律。在全系统推行《品牌保护信用等级评定办法》,将产品质量、经营质量、服务质量、广告发布、价格管理等内容纳入评定标准,分为A、B、C三级,每年对所属单位信用等级进行考核评定,实施品牌工作一票否决制。集团公司及各单位还配套制定了31个品牌管理制度,列出了29项品牌管理折子工程,涵盖了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诚信制度实现了体系化、规范化。

  将系统内与系统外相结合,努力贯彻“诚信为本,药德为魂”的经营理念,确保市场诚信。我们坚决清除系统内不诚信经营者。原同仁堂一家合资公司多次出现乱发产品广告、未经商标持有人同意擅自使用商标等不规范行为,曾被有关政府部门予以通报,并被媒体曝光。对此,我们先后对其实施了“停产整顿、停止销售、停止发布广告”的“三停”处理。在合资期满后,坚决不再继续合作,收回了同仁堂品牌授权。

  我们采用法律、经济、舆论等各种方式集中打假。针对不法商家冒用“同仁堂”名义,在多个地区、多家媒体大量发布虚假违法广告等同仁堂药品“被做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派出20多个专项工作组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致函有关媒体,发布澄清声明,保护了同仁堂品牌,维护了消费者权益。

  诚信是价值的根基,也是同仁堂继续发展的持久价值动力。(北京同仁堂集团)

   弘扬榜样精神 传递榜样力量

  为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2014年初,根据市领导要求,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对北京电台连续举办三年的“北京榜样”活动进行了提升整合,将广泛发动、推荐选树、宣传报道、公益实践融为一体,通过层层举荐、周周上榜、全媒传播,在全市宣传推出一批“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北京榜样”,掀起了“人人推荐身边榜样,人人学习榜样事迹,人人践行榜样精神”的热潮。

  接地气,层层推荐发掘身边榜样。“北京榜样”来自群众。为吸引群众关注、方便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我们不仅设置了专门的官网平台,还在全市统一设置举荐榜万余块,有人物、有照片、有事迹、有张榜单位,公示宣传身边的榜样人物。市民群众纷纷反映,“北京榜样”来自身边,感人、暖心、接地气,拉近了距离,融洽了关系,弘扬了正气。

  大宣传,全媒上阵覆盖千家万户。配合“北京榜样”主题活动的开展,北京电台、电视台连续推出18集《您心目中的北京榜样》大型新闻调查,“北京榜样”迅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同时市属媒体开展集中宣传报道,每周统一发布“北京榜样”周人物榜,每月底发布月度人物榜,统一栏目标识和题目,有人物、有照片、有事迹、有重点报道,形成了北京日报、北京电台、北京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强力推进,都市媒体全面参与,网络媒体同步跟进,全方位、高频次、立体化的宣传态势。

  重推广,聚焦公益践行榜样精神。为更好地弘扬榜样精神、传递榜样力量,我们定期开展“我学榜样做公益”志愿活动。5月份的活动主题是绿化,我们组织榜样人物、植树模范卫桂英、于清和志愿者共植“北京榜样林”,送市花月季进社区。6月份,我们组织献血135次的榜样人物孙爱兵带领志愿者一起开展“世界献血日”志愿活动。7月份的活动主题是“助残”,我们组织榜样人物和志愿者一起帮助盲人朋友走进国家大剧院,实现了盲人朋友与国家级音乐家亲密接触、听一场交响音乐会的愿望。9月重阳之际,我们开展为老人送健康、送快乐、送知识、送关爱、送祝福的“五送祝福活动”,带动更多人关心关爱老年群体。(首都文明办)

   在审判实践中 体现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明确提出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精神价值。海淀法院立足审判实践,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围绕维护司法公正,积极稳妥办理各类案件。一是积极推进立案诉讼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海淀法院先后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律师等,召开3次征求意见会,明确立案审查范围和标准;加强立案信息共享,建立恶意诉讼和虚假诉讼当事人“黑名单”,及时筛查和处理该类诉讼;加大诉前调解力度,年均发送诉前调解建议书5000余份,促成近千起纠纷在立案前自行和解。二是深化民商事案件的专业化审判。在民商事部门,由副庭长或资深法官组建30余个专业化审判小组,对类型化案件进行专门化审理,统一裁判尺度。三是全力破解执行难题。在执行国有土地房屋征收案件中,积极推动在区政法委领导下的公安、交通、消防、信访等部门分工合作的执行联动机制,该项工作经验被市高院通报全市法院学习借鉴。

  围绕提升司法公信,全面落实司法公开要求。一是严格落实裁判文书上网制度。要求各业务庭建立庭长和业务骨干带头、指定专人负责的庭级裁判文书公开上网工作机制。二是全面接待社会公众旁听庭审。年均接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国(境)外访问团等各类人员旁听庭审3000余人次。三是打造自媒体公开平台。海淀法院新浪官方微博粉丝数达42万,腾讯官方微博粉丝数破30万,在两个微博发布中原创内容占85%以上。

  围绕加强司法权威,突出抓好重点工作改革。一是深化未成年人案件综合审判改革。全面推进社会调查、心理评测、亲职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工作。二是推进涉诉信访改革。三是探索审判权运行机制试点改革。深入海淀法院6个一线审判部门开展调研,召开试点单位研讨会5次,向市高院报送了海淀法院推进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为下一步推进试点改革做好相关准备。(海淀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