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北京市城市建设与民生工作之缓解交通拥堵篇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交通问题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要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放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北京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交通运行平稳有序。
一、整体战略
(一)坚持顶层设计,打造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为做好交通领域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北京市从2012年开始编制新的《北京交通发展纲要》,把视野放远到2030年,把规划落实到2020年,重点是全面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主要包括:推进区域交通协同发展、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强化小客车需求管理、优化步行自行车出行环境、规范停车发展、推进货运发展、完善城市路网功能、加强安全应急保障、打造智慧交通、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交通。
(二)坚持京津冀一盘棋,建设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交通体系。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北京市牵头成立京津冀三省市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从规划入手,共同编制新的区域铁路、公路、港口规划,并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和运输服务对接工作,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工作落实。
(三)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全面改革治理“城市病”和“交通病”。
“城市病”与“交通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标是“交通病”,本是“城市病”。治理“城市病”与“交通病”需标本兼治、双管齐下。北京市一方面要做好人口调控、功能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源头治理,强化交通承载能力对城市空间拓展的约束作用,通过治理“城市病”来缓解“交通病”。另一方面要全力做好“交通病”治理工作。微循环不畅、公交专用道不成网、停车乱、交通信息化服务水平不高等,都是典型的“交通病”,亟需下大力气抓紧治理。就交通系统自身发展而言,解决交通拥堵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全面改革,打造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每年一个阶段的排堵保畅工程和阶段性综合缓堵方案,为治本赢得时间。
(四)坚持民生优先,继续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十年来,北京市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基本适应了城市快速发展和公众出行的需要。但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高、地面公交发展较慢等问题逐渐显现,公共交通的改革和发展、出行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出行服务的提高和扩展有较大的空间。北京市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快速通勤系统基础上,按照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公交服务体系的目标,大力发展公交快线、市区普线、袖珍线路、定制公交、市郊连接线和郊区线等多层次公交线路,提供多样化服务。
二、措施与成效
(一)2014年缓解交通拥堵重点工作。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排堵保畅工作新十年的开始,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北京市全面开展了交通领域的改革工作,实施了第十一阶段交通排堵保畅工作方案,从加强规划引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绿色出行环境、加强交通秩序和停车管理、加强交通宣传等方面,完成了十八项任务。
1.统筹做好交通领域深化改革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是为了进一步明确交通发展思路,使交通发展更加符合当前形势,构建更加合理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缓解交通拥堵奠定基础。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交通系统认真梳理、明确并制定了改革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时间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
完成公共交通票制票价改革。一是按照公益公平、多乘坐多付费等原则,制定完善了公交票价改革方案。二是做好征集意见和宣传等工作。三是组织实施售检票系统等技术设备改造工作。四是组织修订了公交地铁车票使用管理办法。同时,制定了提高公共交通发展、服务和管理水平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三年公共交通发展的20条、110项工作措施。
制定新的综合缓堵改革方案。全面评估28条综合缓堵措施,科学研判当前交通形势,研究制订了《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分析了北京交通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提出了新常态下今后一段时期缓堵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从建设北京现代化交通体系、治理城市病与交通病等8个方面提出了44项治本措施,以及加强停车治理等6项治标措施。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我为首都交通献良策”缓解交通拥堵市民意见建议征集活动,纳入缓堵数据库推进办理。
2.加快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一方面,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另一方面,从区域一体化角度重新审视城市交通发展,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新思路和重要举措。
形成两市一省联合工作机制。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交通运输部门先后10余次对接,成立区域交通一体化领导小组,由三省市交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定期会商,完善了联合工作的机制体制,能够及时应对解决在具体工作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完成两市一省交通“一张图”规划。结合区域交通规划,北京市与天津市、河北省将两市一省在同一张规划图上完成新的区域铁路、公路、港口等方面的规划,完成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区域快速铁路网络、区域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和港口布局等4张规划图。从规划入手,形成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
以国家路网为重点稳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打通国家高速“断头路”,完成了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建设工程,京昆高速北京段(大苑村-市界段)、111国道二期(怀柔汤河口-市界段)与河北省同步通车,京台高速开工建设,京秦高速抓紧前期准备工作。拓宽普通国道“瓶颈路段”,与河北省就G335等国道线位规划形成一致意见。对京-津、京-冀35项普通公路对接项目中的10条开展了衔接条件研究。
加强与周边的客运线路对接。建设京津与环京津市县城际快速直达客运体系、城际轨道交通与道路客运的公交化运营模式。目前北京市地面公交出京线路共39条,月客运总量已突破1100万人次,承接了河北省燕郊、三河、涿州、廊坊等地区进京客流;与河北省、天津市开通的省际客运班线超过300条,通达到河北省和天津市各个地市县。市郊铁路S2线现有4列动车组已扩展通达河北省怀来。
依托高速公路搭建京津冀物流网。在马驹桥建设北京高速公路国际物流港,以京台线、新机场线和联络线为基础,建设“公铁空”综合物流港,在密涿高速选择节点,建设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型高速公路物流港。集成互联网、不停车电子收费系统(ETC)、北斗和电子车牌等高新技术,发展物流资源决策优化的调度服务,促进高速公路物流网与智慧高速网联动。
3.着力开展疏堵工程。
疏堵工程的实施,是通过对重点区域节点实施立竿见影的工程,或采取一些快速见效的管理措施,来局部缓解拥堵,是在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中实施的“小手术”和修补,投入小、见效快,能够比较及时的应对市民对改善出行的需要。
完善机动车限行措施。与有关部门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实施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和《对部分机动车采取交通管理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通告》,扩大了北京市货运机动车、黄标车和外埠货运机动车、摩托车、黄标车等车种的限行范围。实施更为严格的小客车数量调控措施,年度小客车指标额度缩减为15万。
创建“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建立“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工作标准和评价体系,在城六区和通州区、大兴区、昌平区建设微循环畅通、停车有序、自行车道和步行道连续的“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目前已建成金融街、朝阳电子城、CBD、时代花园、回龙观文化居住区、新华医院等六个排堵保畅综合示范区。
推进代征代建交通基础设施管理移交。各区进一步对全区非政府产权道路进行摸底调查,细化了工作台账,协调督促房地产开发企业移交代征代建道路。在与国土、规划、建设、区县等相关部门调研和沟通基础上,正在研究代征道路用地移交方面的管理办法。
设置紫竹院潮汐车道。9月29日,紫竹院路潮汐车道(紫竹院路车道沟桥西端至四季青桥路口东侧之间)正式启用。根据对实施效果评估,潮汐车道开通后早高峰进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0%,晚高峰出城方向速度提高约18.7%。区域路网流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稳定。
整治小商品批发市场周边环境秩序。对新发地、十里河、动批、木樨园等中心城小商品批发市场周边环境秩序进行综合整治,由城管、公安、交通、消防、工商、食药等执法部门对黑车揽客、违章停车、堵占消防通道、环境脏乱等问题进行联合执法,缓解了小商品批发市场周边交通拥堵。
4.不断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继续推进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是缓解交通拥堵最根本的措施之一。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快速通勤系统基础上,按照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公交服务体系的目标,积极推进地面公交发展,进一步优化地面公交线网,加快施划公交专用道,改善公交候车环境等,不断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吸引小客车出行的转移,在方便市民出行的同时,减少机动车出行量。
夜班线路成网方便夜间出行。重新规划实施了夜班线网,34条夜班线路形成6环8放射、9纵11横的棋盘型格局,线路长度从305公里增加到787公里,日行驶里程从5000公里增加到16000公里,日均运送乘客1.1万人次,实现了三环内贯穿城市主干道24小时公交运营全覆盖。夜班线路还启用了新版智能调度系统、乘客信息服务系统、站牌标识系统,提升夜班公交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积极探索多样化服务模式。累计开通定制公交商务班车线路120条,日运送乘客近4700人次,运送乘客近80.95万人次。定制公交预定平台累计访问量接近100万人次。推出定制公交手机版的服务,乘客可通过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查询及预订。简化乘车流程,在预定商务班车时输入常用市政交通一卡通卡号,实现IC卡与乘车人信息“绑定”,乘客乘车时可直接刷卡完成身份验证工作。
加速解决“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增开微循环公交线路。结合新建小区和新建道路,围绕地铁接驳、干线公交换乘,短途购物等需求,重点加大微循环线网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力度,市区新开专字头线路13条,郊区客运新开微循环线路5条,进一步完善微循环线网,扩大地面公交线网覆盖面,方便市民出行。
注重轨道安全运营。轨道交通客运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工作日日均客运量稳定在1000万人次,最高日客运量达1156万人次。为提高轨道交通安全运营水平,制定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草案),已通过市人大第二次审议;实行了消隐改造工程,13号线、八通线加装安全门工程已完工,开工建设1、2号线加装安全门,开工建设2号线积水潭站新增出入口;开展桥下空间隐患排查治理,推进全路网桥下空间及安全保护区的技防、物防、人防立体化封闭管理;强化轨道交通安检,9座重点车站实施“人物同检”,共检查人员1600余万人次,检查物品1600余万件,查获违禁品2530件。
提供信息化地铁便民服务。“北京地铁”微博提供自助查询地铁首末车时间、地铁线路图、地铁乘车路线及地铁车站站点、地铁运营故障报警等出行信息;启动移动4G网络建设工作,9号线作为先期调试线路,已在全线范围覆盖中国移动4G信号,并将逐步覆盖北京地铁运营的14条地铁线路。
5.扎实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交通运转的基础,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的保障。按照“抓前期、促开工、督施工、保竣工”的原则,交通委编制了2014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按时高质量完成建设任务。
完成地铁建设任务。12月28日,地铁6号线二期、7号线、14号线东段、15号线一期西段开通试运营。6号线二期线路全长12.4公里,是通州副中心核心区的交通干线走廊;7号线全长23.7公里,是平行于地铁1号线的又一条东西向骨干轨道交通线路;14号线东段长约14.8公里,方便望京等沿线地区居民出行;15号线一期工程西段线路全长10.15公里,为奥林匹克公园、学院路高校区等重点功能区提供交通支持。至此,北京市轨道线路总里程达到527公里,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效应进一步显现。
按计划完成公路建设任务。5月,京新高速(五环至六环段)实现全线通车。12月,京昆高速北京段(大苑村-市界段)、111国道二期(怀柔汤河口-市界段)与河北省同步通车。京台高速、110国道二期正在大力推进。截至2014年底,公路总里程达21892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6435公里。(数据来源为2014年北京市交通行业统计快报。)
重点推进“城南行动计划”支持项目。万寿路南延(金星路-南四环辅路)、京良路(京石高速公路-五环)、石榴庄路等道路的建设和改扩建任务顺利完成,已全部实现通车,有效改善了丰台、房山和大兴区域交通环境,促进沿线区域发展。
推进道路微循环畅通工程。完成了前门西河沿、百子湾路等道路拓宽改造,通过微循环改造工程,畅通了周边道路路网,提高了前门和百子湾地区的总体通行效率,缓解了这些地区的局部拥堵状况。
6.加快建设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积极发展绿色智能交通体系,提高绿色出行比例,逐步转变市民出行理念,并通过科技手段不断提高交通运行效率,是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
实施步行自行车系统示范工程。制定城市道路自行车道步道建设和环境整治三年计划,到2017年自行车、步道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的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1250公里。2014年,在居住区、公交枢纽、公共建筑、公园绿地等出行需求较大地区相接驳的城市道路启动城市道路步行自行车系统示范区试点建设,对全市95条330公里道路和10个立交桥下路口实施治理。采取新建或拓宽非机动车道、步道、设置彩色非机动车道路面、清理规范占压停车位、占道设施,规范步行自行车系统设施等具体措施,共计新建自行车道、人行步道1861平方米,增设彩色自行车专用通行带12038平方米,路口及人行横道口坡化3315平方米,完善盲道设施420平方米。
继续发展公租自行车。投入公共租赁自行车1.5万辆,总规模达到4万辆;推出公共自行车服务平台,市民可进行8个区县和地区共700余个租车网点的位置查询,可了解租车流程、租车费用、服务电话和租车卡办卡说明等信息。
加快推进行业节能减排。提高营运车辆“绿色指数”,在公交、出租等行业推广应用3604辆新能源车辆,为25家企业配置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指标1500个。更新淘汰排放不达标省际客车662辆,新增城市货运保障“绿色车队”车辆2247辆,总规模达到1377家企业和37340辆车。加快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统计与监测平台建设,开展重点耗能交通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工程建设中的路面旧料回收率在95%以上,循环利用率达到70%,温拌沥青等节能环保材料达到沥青混合料使用总量的90%以上。
做好智慧交通顶层设计。北京市交通运行监测调度中心(TOCC)二期建设进展顺利,建成全国交通行业首个集大数据存储、大数据计算、共享交换、大数据应用服务、支撑管理六位一体的交通行业大数据中心。初步完成了6个应用系统和虚拟化硬件基础平台搭建,持续推进于铁路、民航、邮政信息共享,实现铁路北京地区日客运量的实时共享。
积极推进不停车电子收费(ETC)全国联网。为落实交通运输部全国ETC联网工作的有关指示要求,组织各高速公路业主、ETC清分结算中心等单位,开展联网前期准备工作,实现北京市与其他13个省市的ETC联网。目前已基本完成北京市清分结算中心与国家清分结算中心的联合测试。经过7年的发展和建设,已建成ETC车道458条,人工半自动收费(MTC)车道1300条,用户量142万。
7.进一步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高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向管理要效益,是提高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措施。
以居住区为重点加强停车管理。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及10个相关配套文件,从提高配建标准、鼓励社会投资、加强占道停车管理、推进居住区自治、停车位挖潜等方面推动停车工作发展。大力推进停车自治管理,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社区居民的积极性,统筹利用社区内的停车资源,2014年城六区开展居住区自治管理试点23个,完成平改立试点示范项目5个。共完成挖潜居住区停车位7629个,增加错时停车位2314个。
加强占道停车管理。印发了《城六区占道停车特许经营办法》、《整顿和规范城六区占道停车经营秩序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开展占道停车规范化创建活动,创建了19条规范服务示范路段和20名文明收费员。统一了新款收费证件和占道停车收费公示牌样式,实现了收费人员证件手机、网络、电话公众查询。建立三项停车监管工作机制,统一全市占道停车查询和投诉举报平台,实现12328平台统一受理、统一移交,并建立了投诉举报案件督查督办机制。
提升出租汽车管理水平。推进《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立法修订调研和地方标准《北京市出租小轿车更新技术要求》的修订完善。加强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考核管理,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完善指标项目评估,落实考核奖惩制度,提高企业主体责任考核的社会效果,行业拒载等严重服务质量投诉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规范车辆安装手机叫车终端、驾驶员抢单行为的管理,完善出租汽车电召服务驾驶员、车辆资质认证,建立电召服务投诉受理核查机制。
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全力整治路面秩序,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启动中心区“一号行动”,严厉整治无牌无证三轮车违法上路,带动全市形成严格执法氛围;启动环路“二号行动”,强力整治货车违法,彰显严管决心,全力净化秩序环境;启动“三号行动”,针对燃油两轮摩托车、电动(燃油)三轮车违法行为展开“净化行动”。
(二)2014年交通运行情况。
2014年交通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进展顺利,全市交通领域投资完成597亿元(截至11月底);全市营业性客运总量上升,完成93.4亿人次,其中地面公交完成47亿人次,轨道交通完成34.1亿人次;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快速提升,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62公里,新增高速公路59.1公里,新增快速路10.8公里,主干路16公里。交通出行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上升至48%,小汽车出行比例下降至32.5%。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较为平稳,全市中心城路网工作日高峰时段交通指数平均值为5.5(“轻度拥堵”等级),同比2013年持平。早、晚高峰交通指数分别为5.0、6.1。
1.工作日高峰时段交通指数持平。
2014年全路网工作日平均日交通指数(即日交通拥堵指数,是全路网早、晚高峰期间拥堵指数均值)。为5.5,与2013年持平。2014年第三季度交通指数同比下降,11月受到APEC期间单双号限行措施影响,指数同比下降明显,11月交通指数为4.9。12月交通指数为全年最高,达到6.9,同比2013年(6.1)增长13.1%。
从工作日早、晚高峰交通指数分别统计来看,道路交通状况依然呈现晚高峰交通拥堵较早高峰严重。2014年工作日早高峰、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分别为5.0、6.1,较2013年持平。
2.工作日早、晚高峰路网运行速度有所提高。
2014年工作日早高峰(7∶00-9∶00)期间,全路网平均速度为27.8公里/小时,其中快速路平均速度为37.1公里/小时,主干道平均速度为23.2公里/小时。晚高峰(17∶00-19∶00)期间,路网平均速度为24.6公里/小时,其中快速路平均速度为32.2公里/小时,主干道平均速度为20.9公里/小时。
3.工作日中度拥堵及严重拥堵持续时间无变化。
2014年工作日平均拥堵持续时间(包括严重拥堵、中度拥堵)1小时55分钟,与2013年持平。其中严重拥堵和中度拥堵持续时间分别为40分钟和1小时15分钟。
三、挑战与对策
(一)交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是首都经济圈建设提速,交通服务保障更趋繁重。随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北京作为首都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对内要满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对外要破解区域行政管理体制约束,统筹协调好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铁路航空公路多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融合。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北京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的人口压力仍难缓和,交通出行需求仍将保持持续增长。预计到2030年,六环路以内日均出行总量将达到4000万人次以上(不含步行),比现状增长30%以上;日均出行周转量将达到5.2亿人公里(不含步行),比现状增长50%以上。
二是北京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需求更趋多样。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功能和空间布局的调整有个过程,中心城机动车高速度增长、高强度使用、高密度聚集的趋势依然存在,公共交通发展面临瓶颈。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实现高效、绿色、城乡一体化等发展目标,对北京交通运输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针对出行需求构成呈现的多样化趋势对交通供给策略做出重大调整,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功能结构、运输系统制式、运输组织和经营模式均面临重大变革。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加快,交通绿色发展更趋紧迫。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建设美丽首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北京市发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了北京交通发展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道路,构建以集约化出行和清洁化车辆为特点的城市交通体系,鼓励步行和自行车方式出行,促进北京大气环境质量改善。
四是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任务。金融体制与资本市场运作模式改革为基础建设投融资改革带来契机。同时,国家在交通、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领域对非国有资本开放,为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定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投资运营和回报补偿机制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当前,北京交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缓解交通拥堵形势依然严峻,交通发展面临不少难题,人口、机动车总量增长带来的交通供需矛盾逐步削减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措施效果,交通运输保障任务依然艰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任务繁重,治理大气环境、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对机动车排放的标准更严、要求更高。为此,要加快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大力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适当调控小汽车交通需求,引导、支持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二)2015年北京市交通工作思路。
2015年,北京市交通工作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加快“四个交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确立“一个目标、两个提升、五个强化”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北京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为目标,全面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和设施管理水平,强化顶层设计精心编制十三五交通发展规划,强化主动引导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强化问题导向加大缓解交通拥堵工作力度,强化民生标准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强化依法行政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主要预期目标为:中心城区路网交通指数控制在6以内,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0%,交通总体安全有序。
一是以交通发展纲要为指引,推动重要领域的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布《北京交通发展纲要2015-2030》,指导今后北京交通工作发展方向。以“十三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规划为蓝本,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指标。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优化调整,充分发挥交通在城市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加快发展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绿色交通方式步伐,全面改善绿色出行环境与服务品质。推进交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力争在构建互联互通交通设施网络、提供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提高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强化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发展、推动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发展、促进交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全面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体系;实施交通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深入研究地方债用于普通公路建设方案等;探索研究停车管理改革,推进停车管理新体制改革、强化停车管理考核、鼓励居住区停车管理自治、适当增加停车设施供给、规范停车经营行为。
二是以贯彻依法行政工作要求为核心,深化法治政府部门建设。制定“三个规划”和“一个意见”,制定依法行政五年工作规划,形成一个全面推进依法工作的指导意见;制定交通立法五年规划,加强各项缓堵政策、非法客运车辆查处、机动车停车管理等重点领域的立法研究;制定法制宣传五年规划,以全面提升交通系统干部职工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完善交通行政法治体系建设,梳理完善《北京市出租汽车管理条例》、《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等交通运输地方立法,查找法律依据空白点和现行法规有待修订完善的环节;健全修订交通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完善交通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研究制定权力运行流程图;加强执法监督和执法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严密的法治实施体系;全面实施轨道交通线网千分制考核,推进“三基三化”建设;加强交通法治教育、宣传和培训,提升交通行政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执法水平。推进交通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条块结合的交通综合执法体制,逐步实现路政执法集中统一、运政海事执法统筹合一、停车执法综合专一的整合,推进“治超”、“打黑”、“停车”等执法体制改革。
三是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以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重点,推进三省市间的交通衔接。总体规划方面,落实交通一体化“一张图”规划工作,重点研究、逐步解决京津冀区域城际铁路网、市郊铁路网、城市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国省干线网的合理交通分担和有效衔接问题,编制《北京、天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北京、天津、石家庄市市域(郊)铁路网规划》。设施建设方面,开工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改造普通国省道“瓶颈路段”,全面加快首都外环线高速公路建设,推进北京新机场周边配套工程建设。综合运输体系建设方面,推进交通与铁路、民航、邮政的融合发展;推进省际毗邻地区道路客运班线公交化运营;推进京津冀城际公交、物流发展,重点在京冀交界地域和高速公路沿线,建设铁路北京丰台站等一批立体式换乘客运枢纽,规划建设新型物流园区和多式联运功能的货运枢纽。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交通信息共享机制,建设京津冀交通出行信息采集和共享服务系统;推动建立统一的运输管理政策体系;探索建立促进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合作机制。推进交通设施网络建设和完善,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重点项目建设,京秦高速、京开高速改建工程实现开工,京台高速、110二期进场施工;加快市域快速通道及主联络通道建设,京密路三元桥至孙河段、姚家园路开工建设和长安街西延、上庄路南延、京良路东段等项目建设;加快重大会议和功能区交通基础设施保障项目建设,推进兴延路、鲁坨路二期、金中都南路等项目建设;推进综合枢纽及区域主干路建设,苹果园、北苑北枢纽主体工程开工,推动西三旗南路、邓庄南路等城市主干路建设;结合养护大检查,在郊区公路、城市道路同步创建等级式标准养护示范路段;全力组织好全国公路养护大检查,完成100万平方米市管城市道路大修工程。
四是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为亮点,打造北京交通优质品牌。完善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做好轨道新线开通和既有线挖潜工作,实现14号线中段等线路建成通车,既有线路运力提高10%。进一步改善轨道交通车站配套服务设施,13号线、八通线安全门投入使用,改造1号线、2号线、13号线、八通线等车站卫生间,完善票制票价改革后各车站标志标识系统。提升地面公交服务水平,推进京藏高速、西北四环公交专用道施划,进一步提升地面公交在高峰时段运行速度;做好公交线网顶层设计、优化,新开、调整公交线路40条;扩大公交服务覆盖面,增加公交商务巴士定制线路,提供更加快捷、舒适、差异化的高端公交服务;继续向城市副中心、新机场、新火车站等区域拓展夜班车覆盖范围;大幅增开连接社区和地铁、公交车站的“袖珍公交线路”,打通城市公共交通末梢微循环,方便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做好票制票价调整后的管理和评估工作。跟踪评估票制票价调整的社会反映,针对市民出行及运营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乘客满意度。改善公共交通接驳环境,改造100处公交首末站、中途站的站牌、站亭、护栏等基础设施;结合轨道新线开通,完善公交站点与地铁站点的道路引导标识;加快场站枢纽建设改造,推进苹果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开工建设郭公庄等公交场站。
五是以疏堵治乱惠民为突破,开展北京交通治理战略攻坚。制定出台《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2015-2020年)》。推进疏堵保畅惠民工程,实施“三个一百”工程,注重“改造小、完工快、效果好”的项目,实施100处公交站台改造,完成100项疏堵工程项目,规范100公里专用自行车道;提升绿色出行比例,重新规划与改造硬件环境,扩大公共自行车建设规模,增加服务站点,新增公共自行车1万辆,总规模达到5万辆;对机场周边等拥堵重点区域出台综合方案,探索实施区域缓堵政策。加强交通秩序管理,建立以预测预报为主导,实时诱导绕行、跟进路况发布与应急信息播报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推广“潮汐”车道使用,施划待转区域,设置二次过街设施,实施“绿波”工程,动态分配车流等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路口通行秩序,提高通行能力;全面落实依法从严管理,进一步提升整体管控能力,确保道路交通安全有序;着力提高交通管理防恐维稳能力,根据路面突出乱象和苗头性问题,及时应对,适时处理,后续跟进;进一步强化路面严格执法,循序渐进、坚持不懈,推动路面交通秩序环境持续向好。强化交通违法行为治理,加强出租行业监管,狠抓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投诉处理工作,继续将出租汽车严重违章投诉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开展非法“一日游”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省际客运违章及“黑长途”非法运营行为;加强危险品化学品运输企业和运营车辆的安全监管,定期组织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机动车维修企业的监管工作,大力整治城乡结合部汽修“黑店”、“黑户”和各类汽修一条街暴露的秩序乱象;完善查扣的“三无车”、“克隆车”予以销毁的工作机制,重点治理“黑车”聚集问题,力争2015年底重点场站地区基本消除“黑车”聚集现象。
六是以交通科技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城市绿色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强高速公路网、普通公路网、城市道路网交通运行监测和信息服务的关联性,提升全路网交通运行监测服务一体化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依托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组织完成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长期性能、桥梁群监测技术、温拌沥青与混合料识别技术等研究项目,推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应用和产业化。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调节的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启动北京市交通领域统计与监测平台二期建设,编制完成北京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和排放污染防治规划。实施交通行业能耗统计调查工作体系,完成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能耗监测试点工程。开展ETC全国联网相关测试及升级改造工作。推广新能源车辆应用。更新1010辆电驱动公交车,示范运营500辆城区电动出租车和20辆纯电动旅游车,配置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指标1500个。在邮政快递、电子商务末端物流等领域推广应用电动物流车,打造绿色末端物流配送体系。推进交通领域污染防控治理。启动对公交、出租等重点交通运输行业机动车污染节油减排目标的分解、统计和评估工作。
七是以完善安全体系建设为抓手,确保交通行业平稳健康有序发展。强化安全基础建设,完善安全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交通行业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建设,加强与周边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区域协作联动,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紧抓安全监管专项工作,强化重大活动交通安全保障,进一步加强重点时段交通安全监管。继续做好“平安交通”创建,继续结合“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丰富安全监管手段。依托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和极端天气物联网应用系统,准确分析、整合、把握动态发展趋势,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监管与应急工作,加大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领域图像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实现社会面图像信息的全面监控。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研究制定行业《安全生产重点监管名单管理实施细则》,督促和警示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探索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做好危货运输行业的风险评估和公共交通大客流车站应对策略研究工作;加强对“两客一危”、轨道交通、道路穿越工程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落实《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条例》,完成轨道交通安全消隐工程;继续开展桥下空间整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设施安全;推进道口安全管理立法工作,组织起草道口安全管理指导意见,研究制定技防标准;积极推动治超非现场执法、源头末端治理和高速公路计重收费工作。抓好行业安全应急管理,进一步修订完善道路、桥梁、轨道三个市级专项预案,以及防汛和雪天保障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制定2015年交通行业应急演练工作规划,加强针对极端恶劣天气、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等重点领域的应急综合演练;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健全应急保障队伍,组织开展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