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

31.03.2015  19:14

   清华新闻网3月31日电   3月23日至28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主办,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其中,“北方城镇建筑供暖节能减排公开论坛”于3月28日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召开。

  本届节能周的主题为“北方城镇建筑供暖节能减排”,重点探讨和交流了如何通过科技、体制和政策改革和创新,实现我国北方城镇建筑供暖节能减排的发展目标。期间安排了各种生活热水系统形式和运行模式,京津冀一体化供热方案,集中供热计价收费机制改革,“十二五”严寒地区建筑节能共性技术及能效提升,建筑能耗标准以及建筑能耗数据表述方法国家标准的研讨会。

  “北方城镇建筑供暖节能减排公开论坛”上,建筑学院党委书记边兰春代表建筑学院对到场嘉宾表示欢迎,科技部社发司孙成永参赞和清华大学科研院邓宁主任分别为大会致辞。

  清华大学江亿院士、热电专委会秘书长王振铭和住建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梁传志副研究员就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热电联产发展现状和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做了演讲。清华大学付林教授、夏建军副教授分别就北方城镇建筑供暖用能状况和供暖节能理念与发展模式思辨做了报告。此外,大同云冈电厂的王占义,枣庄十里泉电厂的邵鹏以及其他来自企业、科研院所的共十位专家针对供暖节能减排中的“提高热源效率”、“降低热网回水温度”和“降低建筑需热量的途径和方法”等关键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与会者普遍认为,面对我国飞速增长的城镇建筑形成的对供暖规模增长的要求和控制城市大气环境而严格限制的供暖新热源的建设的严峻形势,唯一的走出困境的办法就是通过改革与创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靠科技创新,形成新的城镇供暖技术方式;靠体制创新,彻底改革供暖企业的经营模式;靠政策创新,由新的计价、计量模式去支持新的技术模式。

  当前,实现我国北方城镇供暖节能的重要途径是减少末端过热,降低末端供热量需求和提高热源效率,开发低品位余热。通过区域大联网,用低品位工业余热和热电联产余热作为基础热源,用分布式天然气锅炉作为末端调峰热源的方案,是当前实现最少的污染排放、最少的天然气消耗、可接受的初投资成本和更安全的供暖方案。而真正全面实现这样一种全新的供暖方式,又需要供热管理上的机制创新来支持:热网公司与终端用户之间通过分栋或在热力站计量热量,按照热量收费,栋内按照面积分摊。通过改变收费,改善调节,减少过量供热,降低末端供热量需求;热源厂和热网公司之间实行供水温度减40的计价热量方式,促进热网回水温度的降低,从而实现低品位余热的大范围利用。

  本次学术周上还发布了《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这是节能周自2007年以来,第九次发表年度研究报告,该报告已成为社会各界开展建筑节能工作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来自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和科技部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以及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近500名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自2005年起,每年3月在清华大学举办,现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企业届和各级政府在建筑节能领域沟通信息,交流经验的有效平台,为传播建筑节能科学理念,促进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供稿:建筑学院    学生编辑:柔 香

(http://news.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