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慈善+志愿+社会组织”模式解决农村居家养老难题

01.09.2018  01:26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31日电 (记者 杜燕)两年来,在北京市延庆区一支民间养老志愿队从最初大庄科1个乡的123名志愿者发展到15个乡镇全覆盖、902名志愿者,并打造出“慈善+志愿+社会组织”的“造血式”山区农村养老模式,让更多农村空巢老人安度晚年。

902名“提灯人”照亮“夕阳红

  一处空落落的院子,屋里只有一位老人,是大多数农村孤寡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农村老人收入水平低、身体状况差,导致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成问题。浓重恋家恋乡情结,让老人拒绝走进养老机构。

  在今天举行的“慈善+志愿+社会组织”经验交流会上,延庆区慈善协会负责人表示,孤独、抑郁、没安全感,在调研中发现很多老人内心极度渴望被关心,又排斥陌生人走进他们的生活。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关键是服务者要走进老人内心。而本土的助老志愿服务队恰恰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记者了解到,2016年4月,延庆区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在大庄科乡启动,123名志愿者服务170名老人。如今项目已经发展到15个乡镇全覆盖,137个村的902名志愿者为1163位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上门服务。

  志愿者们都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乡情是志愿者服务的源泉。“我们帮助的都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街坊四邻。”大庄科乡思语志愿服务队的高稳荣表示,“老人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除了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理发等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务,志愿者还能根据老人的需求提供春耕、应急、农收、暖冬等个性化的服务,“365天随时能出现在老人面前,根据老人的需求精准的服务,这是任何一家第三方服务机构都比不了的。

助老项目制度汇编定了工作方向

  如今,每位志愿者手里都有一本小册子——《延庆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制度汇编》,志愿者称这是开展助老服务工作的“法宝”,“制度汇编的内容简单易懂,都是志愿者经验的总结,比如理发服务一般每月1次,助农服务每次至少3小时等等。有了这22项制度,心里就有了标准,工作也就有方向。”旧县镇志愿者王连月表示。

  一支902人的队伍要想向前发展,管理制度得跟上。延庆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依托的是乡镇的“草根”服务队,为了解决“草根”服务队组织程度不紧密,自由随意发展的问题,建立了三级管理体系,区级以慈善为引导,镇级由志愿服务队队长内部管理,村级有小组长分片管理,而小册子中的22项制度是大家工作中遵守的“约定”。

  “根据约定,慈善协会为每位志愿者都买了意外伤害保险,还提供免费工具。”旧县镇志愿者卢淑琴称,为推动志愿服务更好的发展,慈善协会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保障,让志愿者“干活不贴钱”。

  2016年至2017年该区慈善协会使用“共产党员献爱心”所得捐款60万元,2018年承接延庆农村居家养老工作试点项目,为志愿者开展助老服务争取了177万元。同时,开展志愿者养老护理、家政保洁、理发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

  慈善“1+1”关爱空巢助老项目被评为2017年北京市民政系统十佳创新创优项目,并成功孵化了3个社会组织。延庆区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标志着延庆区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慈善协会为引领、志愿者为骨干、社会组织为载体,以满足农村老人生活和精神需求为导向的“慈善+志愿+社会组织”助老服务模式。由本土农民组成的“草根”服务队正悄然向着有制度、有组织、有管理、有要求的“正规军”不断迈进。

  负责人称,“慈善+志愿+社会组织”关爱空巢助老模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地区养老的现实问题,更培育了敬老爱老文化,使敬老爱老的乡风扎根农村。

  会上,乡土志愿服务队孵化成的3个乡镇助老服务协会领取了社会组织铜牌,10名志愿者被评为“最美善行人”。(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