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鱼不当库鱼卖 多走几步来这家
本报记者 王海燕
11月正是吃水库鱼的季节。上周日,天色已晚,密云县溪翁庄镇石马峪村“晓慧农家院”来了5名游客,点名要吃水库鱼。女主人张晓慧面露难色,“今天客人多,早起送来的100斤鱼都卖完了,要不上别家看看?”
“没有水库鱼,还没有别的鱼卖?”正在院儿里吃饭的两名熟客见张晓慧把送上门的生意往外推,直笑她傻气。可这位农家女有自己的生意经:水库鱼是自己家招牌,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实实在在,这生意才能做得长远。
眼下,正值密云水库开渔,大拨城里人去密云尝鲜,主营水库鱼的“晓慧农家院”更是宾客盈门。这家小院位于密云水库内湖南畔,距离著名的密云鱼街大约有4公里,位置不算显眼,但仍有不少食客愿意多走几步,专程来这儿吃鱼。个中原因,还正是张晓慧自己总结的:实在。
密云水库周边,以水库鱼为招牌的民俗院有数百个。家家都卖水库鱼,竞争难免激烈。一些不是水库产的池塘养殖鱼也混迹其中。红烧、酱炖完了端上桌,不是资深吃货还真吃不出来。不管是真水库鱼还是假水库鱼,食客掏的价钱是一样的,可民俗户的采购价格却相差甚远:正宗水库鱼平均20元每斤,池塘养殖鱼才3块多钱,中间差6倍不止。这份差价,作为净赚收入全部进了不良竞争民俗户的腰包。
“我这儿的水库鱼100%保真,塘鱼绝对不当库鱼卖。”张晓慧拍着胸脯保证。这样的底气,源自于她稳定的供货渠道。石马峪村有50多户渔民,每年9月25日到来年4月底,也就是密云水库开渔这段时间,每天下水打鱼。张晓慧和其中3户达成协议,打上来的鱼,优先供应。
11月6日上午,记者到张晓慧家采访,正好遇见渔民蔡会军给她家送鱼。小货车的水箱里,活蹦乱跳20多条胖头、鲤鱼和鲶鱼,用网兜一一捞上来,放进竹筐里过磅、称重,现场开收据。
“这家是老主顾。”蔡会军说,开渔期间,基本每天都会给张晓慧家送鱼,“全村就数她家生意最好,要的鱼最多。”
“淡季的时候一天100来斤,节假日一天得三四百斤。”张晓慧说,淡季基本都是渔民早上来送货。像国庆这类节假日就不行了,因为是接待高峰期,各民俗户都在抢鱼,“早上四点来钟就得在水库边儿守着,渔船一靠岸,赶紧下手。”
晓慧农家院里有一个2米见方的水池,渔民送来的水库鱼都养在池子里。食客上门,不忙点菜,可以先参观参观鱼池。想吃哪条,点哪条,张晓慧捞上来,就赶紧交给厨房里的大厨们收拾。
“水库鱼和池塘养殖的鱼,从外形上看就有很大区别。”张晓慧介绍,像正宗水库鲤鱼,鱼鳞和尾巴都泛着金黄色,池塘养殖的,鱼鳞基本都是黑色的;水库胖头鱼,鱼鳞也是以金色的为主,夹杂着黑色,池塘里养的,大部分是纯黑的。鲶鱼的区别更加明显,水库打上来的鲶鱼嘴边有两个须,而池塘养殖的通常有8个须,因为品种不同。
水库鱼和池塘鱼的口感、肉质也不一样。水库鱼因为栖息地广阔,每天游来游去,活动量大,肉质更有韧性和嚼劲儿;池塘养殖鱼活动量小,肉质相对嫩一些,不过鲜香味儿要比水库鱼差一大截。
这些分辨的小秘诀,张晓慧不掖不藏,总是大大方方告诉来吃鱼的食客。“鱼是真的,我不怕比较。”并且在水库鱼酱炖、红烧、油炸等10多种做法里,她最爱推荐给食客就是白水煮,“加点儿葱、姜、蒜、盐,在火上咕嘟咕嘟就成。正宗水库鱼,不用那么多作料,原汁原味儿的就很鲜香。”
经营了10年农家院,张晓慧的名头越来越响。但那股实在劲儿,多年来还是一个样儿。
上个月,4名游客到晓慧农家院吃鱼,点了一条六七斤的大胖头,又接连点了五六个热菜。“是不是有点多了?”招呼客人点菜的张晓慧笑盈盈地说,“那鱼做出来有好大一锅,你们人不多,点两三个菜就够吃了。”
看老板主动提出来“减菜”,客人们也是有些意外,“别的地方巴不得我们多点呢,你倒是实在!”一位游客向张晓慧竖起了大拇指。
吃得不错,价格也实惠。这几年,因为物价上涨,农家饭普遍越来越贵,低于10元的菜越来越难找。但在张晓慧家的菜单上,10元菜不仅保留,并且还不少,大部分是清炒时令蔬菜。“自己家有菜园子,黄瓜、西红柿、倭瓜、萝卜、小油菜,都是家里老爷子种的,炒一盘不费什么。”
因为这股实在劲儿,很多顾客和张晓慧交上了朋友,来吃饭不看菜单,让张晓慧看着给安排。
“现在来的70%是回头客。”张晓慧说。实在人的个性没让她吃亏,这几年她平均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每年的毛利润超过50万元。在全村90多户民俗户里,她家的经营收入连续七八年都排第一名。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