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31.10.2017  21:12

10月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主办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就业季度分析会在求是楼举办。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彭永涛副司长出席会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郭成处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就业研究所副研究员、劳动人事学院劳动经济系王非博士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研究人员耿林作了题为《2017年第三季度就业形势分析——基于智联招聘网络数据》的主题报告。

报告显示,受宏观经济增长的持续影响,2017年第三季度,企业招聘人数出现小幅上升,而同期的求职申请人数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使得CIER指数上升为2.43,表明当前就业形势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分行业来看,本季度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极化程度较为明显,CIER指数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差别倍数,由上季度的26倍上升为本季度的28倍。第三季度就业景气最好的仍为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CIER指数为12.62。本季度专业服务/咨询行业的就业景气排名有明显提高,可能预示着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始提速。电气/电力/水利、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检验/检测/认证和印刷/包装/造纸等行业的CIER指数仍然偏低,这些多属于传统制造业等。分职业来看,第三季度就业市场景气指数较高的职业主要有技工/操作工、交通运输服务、社区/居民/家政服务和销售业务等。此外,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城市中对于养老服务、家庭照料等家政服务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社区/居民/家政服务职业的就业景气排名明显仍然持续保持上升的趋势。分区域来看,本季度CIER指数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东北地区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分城市等级来看,第三季度的CIER指数呈现一线、新一线、二线以及三线城市依次递增的趋势。在企业规模方面,大型和中型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有所下降,而小型和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环比有所上升。在企业性质方面,民营企业的CIER指数最高,为1.68。此外,股份制企业、合资企业和国企的CIER指数要高于1,就业形势相对较好。而受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外企撤资等因素影响,外商独资企业的就业形势依然较差。报告预估2017年第四季度的CIER指数相对第三季度将会有所上升。

苏州圆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光作了题为《苏州工业园区2017年第3季度人力资源情况报告》的主题报告。报告分析了园区人力资源指数及市场数据,介绍了园区人力资源市场特点和园区应届毕业生用工情况,并对园区2017年第四季度园区人力资源情况进行预测:2017第四季度,预计企业用工需求相对旺盛,用工需求增加及持平的企业合计占比达85.7%,仅有14.3%的企业预计用工需求减少。此外,从三大行业来看,2017年四季度,制造业、服务业、高科技行业预计招聘计划较同期整体均有所增多,预计季节性供需矛盾会有所加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张成刚博士作了题为《平台型就业与去产能职工安置:滴滴平台的案例研究》的主题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去产能职工安置问题的背景、去产能职工移动出行的就业总量的测算、滴滴平台去产能职工的特征描述以及平台型就业的就业质量等。报告的研究主题是滴滴出行平台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去产能职工的就业安置问题。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和平台大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去产能职工在滴滴平台就业规模呈指数式上升趋势,同时滴滴平台在经济下行压力大、去产能任务重的省份中起到了就业压力缓冲作用。此外,从小时收入水平、工作时间灵活性、工作稳定性和进入门槛的角度来看,平台型就业的就业质量要高于传统意义的非标准就业。总的来说,平台型就业在短期内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且能够适应去产能职工安置,但长期内仍需要创新机制设计,包括工作保障和社会保障等。

研究人员翁茜作了题为《弹性工作与就业意愿:一项实地实验》的主题报告。报告提出了两个研究主题:一是探究弹性工作对求职者求职意愿的影响,二是探究为了获得弹性工作,求职者愿意牺牲或额外要求多少工资收入。在此主题之下,报告介绍了实验设计的环境、实验条件、流程、样本选取等内容,通过对实验数据和非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同时给予员工时间弹性(决定工作多长时间)和地点弹性(在何处工作)的工作条件将会增加求职者的申请量,求职者普遍看重工作弹性,并愿意为此牺牲部分工资。

在主题发言和自由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和领导围绕第3季度就业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热烈讨论和深入交流。

彭永涛、郭成等分别结合相关工作情况,对上述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和分析。

苏州工业园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莺燕、阿里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郝建彬、智联招聘集团公关经理王一新、滴滴出行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缐伟华、58集团政府事务部总监葛凌、研究员侯林、王朋辉,北京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何浩然副教授分别发言。

曾湘泉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他认为,第一,根据十九大报告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对就业质量的研究,特别是就业质量的测量将成为高度关注的问题,应探讨就业质量的统计指标和评价体系。第二,在新经济和新业态迅速发展背景下,既需要探究新经济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又应承认它摧毁了多少传统就业岗位,并就两者进行定量研究和比较,为未来国家就业政策方向选择提供科学依据。第三,在中国当前情况下,就业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员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为此,要通过教育和培训制度深度改革等措施,释放发展潜力,大幅度提高员工价值创造能力。最后,他强调了政府完善现有就业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大数据具备时效强、客观程度高的特性,应借鉴和发挥大数据优势,完善和改进现有政府的就业统计体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