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国庆节,和天安门有关的记忆(图)

01.10.2014  19:06

1984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典,他5岁,坐在爸爸肩头上,看着草绿色的大坦克在他面前驶过,上面神采飞扬的解放军叔叔向他暖暖的微笑,在那颗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同一年,同一天,同一个地点,她16岁,正是豆蔻年华,是国庆广场集体舞联欢中的一员,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在天安门广场上尽情地跳啊唱啊……

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更是全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它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荣耀,见证了太多伟大的人和事,宏伟依旧,激情永存。

30年前的那场大阅兵

  “头一回看见真坦克,履带上还冒着火星子”

1984年10月1日的北京,是一个明朗的艳阳天。一位小个子的伟人,在万众瞩目之下,挺立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典的阅兵车上,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部队。

从1960年到1983年,国庆节的首都没有举行阅兵式。1984年的阅兵式成为国庆35周年最令人期待的壮举。

  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上阅兵大典

家住西单,5岁的小崔琰听到大街上热闹得不得了,老早就跑出来看有什么新鲜事儿。这一看可了不得。“都是草绿色的大坦克,从我跟前一辆接一辆地驶过,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履带上还冒着火星呢!坦克上还有神采飞扬的解放军叔叔向我微笑,不时地跟围观的人们挥手。他们戴的帽子上面还有眼镜,太帅了!”崔琰绘声绘色地向记者描述着30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那时,人们在长安街道路两侧就可以看到精彩的阅兵式。从我家出来就是西单十字路口,天安门过来的仪仗队、坦克车西向行驶,正好从我面前经过。爸爸把我扛在肩膀上,看了个过瘾。”

据资料记载,在1984年的国庆阅兵式上,不仅三军仪仗队、女兵队伍首次亮相,由威风凛凛的108辆坦克组成的六个方队,更是震撼了观者的眼球。其中不乏当时我国最新研制的新型坦克。

也就是在这场阅兵式后的民众庆祝游行队伍里,北京大学的学生自发地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横幅,成为传遍海内外的佳话。

30年前的那支集体舞

“这个夜晚成了我们大联欢的节日”

回忆起30年前的国庆之夜,今年已经46岁的弓女士仍然难掩激动的神情。“同学们都换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我穿的是妈妈亲手做的大方格薄呢子斜裙,是那个年代相当时髦的装束呢。”

1984年国庆35周年庆典时,弓女士还是北京三中的一名高二学生,学校承接的国庆演出任务主要有两部分:白天游行方阵中的满族舞蹈表演,晚上天安门广场联欢的集体舞表演。“记得当时除了高三毕业班,其它高中年级的同学大都参加了国庆当天的演出任务。”从小就喜欢文艺的弓女士理所当然地入选。“当时也没觉得特别光荣、神圣什么的,就是觉得高兴、好玩。对80年代的高中生来说,学习是绝对的主业,男生女生界线分明,有机会明正言顺地放下书本在一起唱歌跳舞,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

大约从暑假开始,弓女士和同学们就开始在校内紧张地排练了,“集体舞最有意思了,大家围成一个大圆圈,大概有十来支舞蹈,有新疆风格的《掀起你的盖头来》、有朝鲜族耳熟能详的《道拉吉》、有撒尼族的《阿细跳月》,舞蹈动作虽然简单,但是跳起来都特别欢快。”

弓女士回忆,跳舞这件事可不像现在这么风行,“哪像现在有那么多的广场舞、街舞,所以好多同学、特别是男同学乍一上场,动作那是相当不协调,常常惹得女生们哈哈大笑。”作为文艺骨干,弓女士还当起了“小教员”,给跟不上舞步的同学手把手辅导。“平时不怎么说话的男生、女生,跳了几回集体舞之后,都变得特别亲近了。”排练都是在暑假、课余进行,每天过得快乐而充实,那个夏天过得特别快。

时至今日,弓女士依然记得30年前的那个夜晚,“大家聚集在毛主席纪念堂附近,天安门广场上全是各个单位、学校参加联欢的人群,我们跟平时一样,尽情地跳啊、唱啊,真的把这个夜晚当成了我们大联欢的节日。”当夜空中礼花点燃的那一刻,广场上响起了欢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