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热词看变化】高教改革:学分的价值

27.07.2017  14:28
原标题:

   【砥砺奋进的五年·热词看变化】

  惠泽华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今年毕业后将在清华攻读金融硕士。总结大学四年,惠泽华用的一个关键词是:公益。她是学校红十字会急救部的一员,参加了许多急救知识讲座和体育赛场救护活动,她还是唐仲英爱心社的一员,参与了面向学校保安、厨房等后勤工作人员的“梦想课堂”活动。公益之于她,是出于纯粹的喜爱,行走于公益之路,她感触最深的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的通识教育让她收获了一个更加开放、包容的自己,“它让我跳出原先的小圈子,有利于塑造个人格局”。

  清华经济管理学院本科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除了全校统一安排的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包括中文写作、中文沟通、英语口语、英语写作、线性代数、一元微积分、多元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8门通识教育基础技能课与中国文明、西方文明、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艺术与审美、基础社会科学、中国与世界、生命科学、物质科学8门通识教育核心课,涉及中文、英语、数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方面面。惠泽华是文科生,物质科学课程让她在学习中比别人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正是古、今、文、理丰富多彩,让她的收获不仅仅是70学分而是更多,“通识教育好比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陈列着古今中外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人生选择,这让我感受到,世界并没有原先想的那么单一”。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生钟昕锐今年选择了到西藏基层工作,“虽然之前我没去过西藏,爸妈也舍不得我到那么艰苦偏远的地方工作,但我觉得自己能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为当地群众做一些事情。我也希望趁自己还年轻,多积累基层经验,开阔视野、提升能力。”钟昕锐说。他相信,通过一步步的努力,他能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成绩,实现人生价值,回报父母和母校。“如果有机会,我还想继续深造,将自己所学贡献给工作的地区。”与惠泽华一样,他所在的北大元培学院也以通识教育而闻名高教领域。

  近年来,北大、清华、人大、北理工等一些高校越来越多的优秀毕业生,放弃一线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选择到西部和基层就业,服务国家建设。据统计,截至6月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017届毕业生赴西部和基层就业分别达450人和500余人,清华大学231人签约基层公共部门,329人前往西部、东北地区就业。

  大学给予受教育者的价值不只是收获知识、修够学分、获得学位,更是要通过高质量的教育,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成长为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人。党的十八大提出高校的根本职责是“立德树人”,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提出具体要求。“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碰撞融合,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挑战。教育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如是说。

  “立德树人”要求高校既要致力于培养学生追求“止于至真”的科学精神,也要涵养“止于至善”的人格理想。在这样的探索中,以惠泽华、钟昕锐为代表的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的个人收获,让学分的价值愈加饱满。

   (本报记者 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