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 那曲地区藏羚羊数量上升至15万只

01.06.2015  13:16
  位于藏北的那曲地区拥有着广袤的草原,和人类一起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还有数量繁多的各类野生动物。从1993年在羌塘草原上成立羌塘自然保护区和色林措自然保护区,生长在这里的野生动物得到良好的保护,数量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这两个保护区也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与动物在这里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保护区内  野生动物看到车都不跑
  前不久播出的大型纪录片《第三极》中有着这样一个镜头:草原上的藏羚羊与牧民们家养的绵羊、山羊在一起吃草,互不干扰,一派和谐景象。
  这样的景象真实记录了野生动物与当地牧民的相处模式。驱车行驶在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将进入产羔期的藏羚羊就在路旁不远处,或独自悠然地吃草或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汽车驶入它们的视线,也没有引起太多惊慌,有些会跑开几米再停下来回头看,有些则抬头看一下又继续吃起草来,更有一些只用余光看看身边的铁家伙,该干嘛还干嘛,丝毫不受影响。
  在那曲地区申扎县境内的查藏湖上,有一个长条形的鸟岛。这季节鸟岛上栖息了上万只准备产蛋的斑头雁、赤麻鸭等鸟类。水里游、岛上歇、天上飞,它们憨态可掬,完全不理会站在湖边的人。
  “我们这里的动物不怕人。”这是从申扎县林业局到那曲地区林业局所有工作人员的骄傲。这样的和谐状态正是精心保护的结果。
   建立管理站  大规模盗猎基本杜绝   
      据那曲地区林业局局长米玛次仁介绍,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那曲地区的面积分别为1.89万平方公里和14.39万平方公里。如此辽阔的地域上,生活着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黑颈鹤等多种野生动物。
  “2014年进行的第二次陆地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的最新数据还没有出来。”那曲地区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管理科科长毛世平表示,自1993年两大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那曲地区的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恢复。根据他们目前监测的数据显示,藏羚羊种群数量达到15万只,藏野驴为8万头,野牦牛为1万头,黑颈鹤有6000多只。
  据毛世平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羌塘草原上的盗猎现象十分猖獗。当年,他曾见过382只藏羚羊被割头剥皮的惨烈现场,“整片草原都是红色的。”让毛世平和他的同事们欣慰的是,近年来,由于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大规模盗猎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了,“现在只是偶尔有偷猎情况。”
  从2006年开始,仅在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就投资2364万元建立了20个管理站。“今年的投入力度更大,计划投资2000万继续建立更多的管理站。”米玛次仁强调,对于保护区的管护仅靠林业部门工作人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那曲地区巡护在第一线的392名野保员才是主力,“今明两年总共还要再增加400人。”
  “羌塘草原是世界的屋顶,屋顶保护好了,屋里才不会进灰尘。”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的形象比喻让米玛次仁印象深刻,对于这句话他很赞同,他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羌塘草原的重要性,自觉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中。
  藏北卫士为野生动物搭建安全堡垒
   12年缴获藏羚羊皮89张
  藏羚羊、棕熊、雪豹、狼、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在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栖息有很多国家级或自治区级野生保护动物。多年来,为给野生动物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在人员不足、装备有限的情况下,申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专项行动。据统计,从2003年起,申扎县林业局共查处各类野生动物违法案件7起,抓捕涉案人员37人,缴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89张、猞猁骨架1个、棕熊皮3张。
  付出的努力是有收获的,2011年,申扎县森林公安局荣获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
  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93年,为自治区级申扎县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并更名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濒危鸟类黑颈鹤及其繁殖栖息的湿地生态系统。据研究资料,全世界黑颈鹤种群总数的90%以上栖息于我国,而我国80%以上的黑颈鹤越冬与繁殖地均集中于西藏自治区,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颈鹤最主要的繁殖地之一。保护区行政隶属于那曲地区申扎、班戈、那曲、安多、尼玛5个县,保护区总面积1.89万平方公里,其中申扎县内的面积达到0.83万平方公里,接近一半。因此,肩负着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职责的申扎县林业局任重道远。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藏北卫士,正是在他们的辛勤努力下,这里的野生动物才得以安逸生活。
  在有限的条件下坚守职责
  严厉打击犯罪行为
  由1991年成立的申扎县林业公安派出所发展而来的申扎县林业局,还兼具申扎县森林公安局、色林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扎县管理分局、国家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的职务。刚成立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人均管护面积远远大于国家规定的管护面积,很多时候对于管护工作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尽管后来人员增加了一些,相对于需要行使的四项职能,显然还是不够。然而,就是在人员不足、有时还要借用其他单位车辆的有限条件下,申扎县林业局工作人员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专项行动,取得良好成效。“从2003年起,我们总共查处各类案件7起,抓捕涉案人员37人,缴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皮89张、猞猁骨架1个、棕熊皮3张。”这些数据已经刻在申扎县林业局局长索朗顿珠的脑海里,他不希望这些数据再有任何增长。
  刑警出身的索朗顿珠从事林业工作也有十几年了,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2006年发生在申扎县买巴乡的一起特大案件——利用摩托车违法捕杀藏羚羊。接到举报后,索朗顿珠立即组织人员侦查,才发现他们面对的几乎是一个无头案件,没有具体的案发现场,没有目击证人,只能从当地几百个牧民里大海捞针般找出犯罪嫌疑人。他们没有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终于在4名牧民的摩托车上发现了藏羚羊毛和血迹。然后又通过这个突破口将20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获。
  他们的办案过程没有传说中那么惊天动地,更多的则是细碎而无头绪的工作,他们耐心侦查每一个案件,“就是要让那些心存侥幸、铤而走险的不法分子受到震慑。”索朗顿珠义正词严地表示。他们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2011年申扎县森林公安局荣获中国边境野生生物卫士奖,西藏仅此一个,全国也不过5个。
   救助野生动物义不容辞
  死因判断震惊专家
  “听,黑颈鹤的叫声!”在申扎县林业局采访时,办公室窗外的申扎藏布湿地传来声声黑颈鹤的鸣叫。这在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听来就是绝美的天籁,多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他们练就了听声辨鸟的绝活,一听叫声就知道是什么鸟。
  这片湿地距离县城不到百米,里面栖息着大量的黑颈鹤、斑头雁、赤麻鸭。现在正是鸟儿们产蛋的时候,也是林业局工作人员巡护最繁忙的时候,一方面要防止有人偷鸟蛋,另一方面遇到受伤的鸟类也要进行救助。被同事亲切称为“央视宝贝”的申扎县森林公安局辅警塔尔青,已经在中央电视台的多次新闻报道和纪录片拍摄中露过脸了。在纪录片《第三极》中被牧民用羊肉喂养的小狼崽就是塔尔青和同事们一起救助的。他还曾在一次救助雪豹的行动中,被惊慌的雪豹一转头把手掌咬穿了,血流如注,最终还缝了5针。
  除了对野生动物进行救助,疫病防治也是他们的工作内容之一,鸟类的禽流感是重点防治的疫病。塔尔青一脸崇拜地讲起索朗顿珠局长的一次诊断经历,“我们局长只看了一眼死去的藏羚羊,就知道它是肺水肿,还说出各种症状。”据说当时同去的专家都无法判断,尸体解剖之后,经检验果然如索朗顿珠所言。这些整天跟野生动物混在一起的工作人员都多多少少积攒了一些经验。
   处理人与动物之间冲突
  野生动物肇事有补偿
  由于保护得力,申扎县境内的野生动物数量逐年增加。人与野生动物共享有限的生存空间,难免会产生冲突。棕熊、雪豹和狼袭击家畜伤人的事件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从2006年起,自治区政府启动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仅申扎县至今就已经发放补偿款1902万元。
  据介绍,这项补偿机制详细规定了一头牛、一只羊不同程度损伤会得到多少补偿。补偿款由自治区财政承担60%,地区财政承担30%,县级财政承担10%。通过坚持不懈地宣传,当地牧民已经对申请补偿的程序非常熟悉了。
  索朗顿珠表示,补偿款只能弥补牧民们的部分损失,没办法按市场价进行赔偿。即便如此,就算出现野生动物袭击家畜伤人的情况,老百姓也不会对共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野生动物产生怨恨,“一来在他们的思想上已经接受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观念,二来是因为伤害野生动物的代价太大了。”索朗顿珠解释道。
   体验野保员一天的巡护之路
  巡护野生动物已成为多吉江参生活的一部分
  在那曲地区申扎县巴扎乡几地沃玛村,记者见到了从2008年就开始担任野保员的牧民多吉江参,整个巴扎乡7个村里有5个像他一样的野保员。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自己负责的区域内,对野生动物进行巡护,保护它们不受伤害,监测它们的种群数量和生活习性。在藏北,能成为一名野保员,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而被他们巡护的藏羚羊、斑头雁等野生动物,也成为他们在这片草原上的另一份牵挂。
   争着想当野保员
  装备拉风  使命光荣
  在藏北,想当上野保员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不光要是身体健康的男性,还要会骑摩托车,有一定的文化,能写藏文,甚至还要看平时的人品,同时也要照顾到贫困家庭。总之,能够被选拔上成为一名野保员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在当地,基本符合条件的牧民都争着抢着给乡里打报告,申请当野保员。在他们看来,能够为家乡的野生动物保驾护航是积德的大好事。
  多吉江参在2008年也是经过激烈的竞争才如愿以偿的。当时做野保员每年有7个月的时间可以领到每月200元的补助,到2011年全年都可以领,每个月还涨到400元。“今年又涨了两百。”多吉江参对于这份收入很是满意,每个月不少于3次的巡护,并不影响他平时放牧,因此这笔收入就相当于一笔外快,可以补贴家用。
  野保员的装备也足够让乡里乡亲羡慕,原本每个人都要配备摩托车、望远镜和照相机的,由于条件有限,巴扎乡5个野保员只有两辆摩托车,多吉江参要和他们轮流来骑,轮不到的时候,就只能骑自己家的摩托车出去巡护。
   风餐露宿乐在其中  日常记录意义重大
  在记者拿到的一份《申扎县野保员(监测员)考核办法》中,第一条就要求“每个野保员(监测员)每10天要做到1次以上巡护,每月不少于3次巡护,每季度不少于9次巡护。”多吉江参在自己的职责区域内巡护一次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
  每次巡护时,他都会在出发前把摩托车的汽油加满,在辽阔的巡护区域内,随随便便就能跑上百公里。烧水壶和装满食物的挎包也要放在车上。最重要的则是巡护用的望远镜和野外监测记录本,这些都被多吉江参小心地揣进宽大的藏袍。那个印有“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保员”字样的红袖标被他醒目地套在胳膊上,在多吉江参看来,这就是身份的象征。
  他总会按照固定的线路进行巡护,并且会特意在上一次发现过藏羚羊的地点停留。拿起望远镜仔细寻找,果然还在。他驱车直奔藏羚羊过去,在距离二三十米时停下来,早已对他熟悉的藏羚羊并不躲闪,继续低头吃草。多吉江参则拿出记录本,详细记录下遇到藏羚羊的时间、地点、数量、巡逻人与动物的距离、方向等内容,表格中甚至还包括公母各有多少只,没满1岁的有几只,超过1岁的有几只这些项目。这些都难不倒多吉江参,“藏羚羊最好辨认了,有角的就是公的,母的不长角的。”他还可以通过藏羚羊的体型、角的长度及粗壮程度判断年龄,准确度几近100%。这些日常的记录对于掌握当地野生动物资源的本底情况和种群变化情况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路上共遇到4批12只藏羚羊,全是公的,有成年藏羚羊,也有去年6月刚刚出生的小羊。这些邂逅让多吉江参兴奋不已,连连感叹自己的幸运,“在这个季节,公藏羚羊都是在山上生活的,只有晚上才下山来找水喝,平时很难看到的。”戴着妻子亲手织的毛线头套,大风中只露出两只眼睛的多吉江参像小孩子一样开心。
  为了减轻负重,多吉江参巡护时从来不带水,夏天取河水,冬天化雪水。因此,他选择的午餐地点就在一条河边。先就地转一圈,一兜子干牛粪就捡够了,再找三块大石头搭起灶台,接满一壶河水,从怀里取出包了好几层塑料布的火柴和蜡烛块,引燃牛粪。河边的大风吹得人脑袋疼,多吉江参却高兴坏了,“风越大火越旺,水烧得就越快。”
  烧水的过程中,多吉江参把纯毛挎包里的各种吃的陈列出来——饼子、风干肉、糌粑、奶渣、白糖、清茶和盐,这就是午餐的全部内容。水烧开了,把饮料瓶里的清茶倒进壶里,加些盐,就正式开饭了。吃饱喝足后,多吉江参把所有东西收好,还要反复检查牛粪火是否彻底熄灭,不留一点隐患。
   碰碰额头祝福平安
  家人的支持就是最大的动力
  今年32岁的多吉江参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萨卓旺姆非常支持他当野保员。在他外出巡护的时候,任劳任怨包揽全部家务活。两个儿子都在县里上小学,只有寒暑假的时候才能回家。儿子们特别喜欢跟着爸爸一起去巡护,坐着摩托车好玩儿又刺激,还能看到各种野生动物,在孩子的世界里,每次巡护都像是一次奇妙探险,充满未知与新奇。
  4岁的小女儿多吉玉珍是多吉江参的心头肉,只要有空他就会陪女儿一起玩耍,即便是要去巡护的早晨,也会亲手喂女儿吃过饭再走。每次出发前,妻子都会抱着女儿,与骑在摩托车上的多吉江参互碰额头,这是一种祈祷平安的仪式。亲人的祝福通过这轻轻一碰都传递给了即将踏上巡护之路的多吉江参。
  2014年,多吉江参被评为那曲地区优秀野保员,他很看重这份荣誉,同时更相信家人的支持才是自己获得这一荣誉的坚实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