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通水1年 来水占北京城市用水70%

12.12.2015  14:20

 

丹江小三峡

  今天,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周年,一年前的12月12日,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那一泓清水,滋润了北京,也让这里的人们了解、认知了湖北十堰、河南南阳这些因水而灵秀的城市。

  通水一周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目标已全面实现,调水超过20亿立方米,北京、天津、河北、河南4个省市沿线约3800万人因此直接受益。截至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分水水量21.7亿立方米,供水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其中符合Ⅰ类水质标准的天数超过五成,水质总体保持稳定。其中向北京输水8.22亿立方米,南水北调来水已占到北京市城市用水的70%。

   湖北省十堰市  

  确保一库清水北送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成败在水质。

  “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那是2014年1月16日,湖北领导明确提出了这 “三维纲要”,而之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已通过立法程序,出台了《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等强有力的护水重典。

  作为中线工程的坝区、主要库区、核心水源区和移民集中安置区,十堰市是把服务南水北调作为重大历史使命,把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坚持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最集约的资源利用,举全市之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努力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也确保水源区群众安稳致富。

   保水质 地方产业开始转型  

  被山包围的十堰,也曾经一直延续着“靠山吃山”的习俗。

  十堰市下属的郧县,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郧县有三宝,苞谷、红薯和龙须草。作为国家级的贫困县,郧县的这三宝曾是支撑县内经济的天然资源,尤其是满山遍野可作造纸原料的龙须草,更为郧县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支柱产业。

  但是为了北调南水的水质,从几年前郧县造纸厂就作为环保不达标企业被先后关闭。同时,严格限制矿山开发,全面取缔了库区的网箱养殖,拒批了120个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涉及总投资额260亿元。

  同样是因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十堰山区还适于高产高质量的黄姜鲜姜。这种富含皂素的黄姜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和甾体避孕药的极好医药化工原料。也因此,在20多年的时间里,十堰市将黄姜生产和加工培育成地方支柱产业,又在市场拉动下,形成了以十堰市为中心的秦巴黄姜产业带,使黄姜种植和加工能力分别占到全国的36%和44%。

  只是由于生产工艺的局限,黄姜在加工水解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高浓度强酸性有机废水,因此也素有“废水之王”之称。十堰市被确定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之后,十堰当地的黄姜产业的废水也成为外界质疑污染丹江口水库的“祸首”,必须硬性废止。从2007年7月开始,十堰先后关闭了106家黄姜企业,舍去100万亩黄姜基地。

  自去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竣工通水以前,十堰市已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关闭转产企业560家。十堰市的产业也从南水北调中获得了向环保型产业转型的机遇。

   重环保 在“”中求“  

  今年7月18日,首届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峰论坛暨城市与景区成果发布会以及首批“中国好水”颁奖仪式在京举行,十堰喜获“全国最佳生态保护城市”荣誉称号,丹江口水源地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

  十堰为保丹江口一库清水“不变质”这个“不变”,近几年来,环境保护工作重点围绕“”字做出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包括:

  体制机制在变,五分天下有其一——2013年4月17日,十堰市在湖北省地级市中首次出台《十堰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实施办法》,被“一票否决”的单位,将取消该责任单位当年参与综合性和各类单项表彰奖励资格,取消其相关责任人当年参与表彰奖励和职务晋升资格;连续两年被一票否决,视情节轻重,对责任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给予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保欠账。

 

南水北调干渠

  “十堰将环保工作与安全生产、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等四项指标列入‘一票否决’,环保五分天下有其一。” 十堰市环保局局长冯安龙说。

  运营方式在变,托管运营全覆盖——2013年6月,十堰市最大污水处理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偷排”污水被媒体曝光。十堰经多方研究讨论,最终决定率先以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为试点,采取第三方托管方式对污水处理厂进行运营。不久,十堰市政府与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委托运营协议,委托运营期8年。

  第三方“接手”神定河污水处理厂后,成效极为明显。有此经验,今年,十堰计划再将95个污水处理厂全部实现第三方运营。

  执法力度在变,重罚严惩新常态——今年6月5日上午,十堰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对新《环保法》实施后查处的10起环境违法典型案例予以通报。

  而近几年来,十堰深入开展“清水行动”、“向三大污染宣战”、“百日攻坚”、“零点行动”等专项执法,先后关闭不达标企业31家,对500多家企业下达整改通知书,下达处罚600多万元。

  今年新《环保法》实施后,十堰市环保系统共计对36起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对27家企业下达停产决定,对3人实施行政拘留,对10起典型环境违法案件予以通报,起到了很好的震慑作用。

  治污手段在变,污水处理有保证——今年6月以后,十堰市神定河下游的河水在经拦水坝拦截后,却突然不见了踪影。原来河水是被拦截到新建的水质净化工程内进行深度处理。

  截至目前,十堰五河治理累计完成投资达15.46亿元,全面完成五河流域590个排污口整治;累计完成清污分流管网780公里;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38.13公里,清淤量561.5万方。

  能力建设在变,人员装备再升级——两年前十堰水质监测能力只有29项,现在达到109项。去年5月,湖北省环境监测现场会在十堰召开,不少参会人员对十堰监测能力建设近两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深为赞叹!

  这得益于十堰市委市政府对环保能力建设高度重视。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十堰市环境监测站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配齐了水质109项全分析设备,添置2台环境应急监测车,新建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等,通过“绿色通道”方式从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招兵买马”,择优录取10名环境监测专业科班出身研究生。

  去年,借与北京对口协作之机,十堰又选调18名优秀监测人员深入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对口培训,促使地表水水质109项监测指标实现全分析能力。

   河南省南阳市  

  坚守“绿线”和“蓝线” 护住最后生态屏障  

  河南省南阳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最后一道生态屏障,直接关系着北调南水的安全。南阳境内西峡、淅川、邓州、内乡4县市总面积6362平方公里,均被划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区。

 

移民们幸福快乐的致富生活

  同样作为核心水源地内的1100多万南阳人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呵护着丹江口水库一泓清水。为水的净化,南阳人民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南阳人把水源区生态保护作为全市“一号工程”,牢牢守住1630万亩林地这条生态“绿线”和400万亩湿地水域“蓝线”。

  作屏障 守住生态“绿线  

  最新数据显示,南阳境内的丹江等4条河流水质均达到国家Ⅱ级以上标准,水源地水质已连续6年保持优良。2012年初冬,有“世界神鸟”之称的斑尾塍鹬迁徙中栖息丹江口库区,便是生态向好的明证。

  南阳人减污不停歇,“零点”行动、“飓风”行动、“春雷”行动……强力关闭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对酿造、造纸、化工、制革和制药等重点污染源“零容忍”,关停并转污染企业463家,在水源区3省中率先关闭了所有的黄姜加工和钒矿冶炼企业。严格水源保护区新上项目审批,否定了16个大型建设项目选址方案,终止了23个中型建设项目进驻。

  他们发扬大禹治水的精神,环保不停歇。开展小流域治理,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8658处和多个综合治理示范流域。西峡、淅川、内乡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有效减少了生活污染。投资800多万元,建成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丹江口水库区水质自动监测,每30分钟就将数据通过卫星传至北京。

  他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增绿不停歇。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保护生态、净化水质,近年来在水源区完成人工造林65万亩、飞播造林8万亩、退耕还林29万亩、封山育林62万亩。南阳境内丹江口库区生态林达53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3%。

  他们发扬夸父逐日的精神,转型不停歇。发展生态农业,引导群众科学施肥施药,减少农药、化肥对水质的污染;走绿色发展之路,初步形成茶叶、金银花、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带。发展生态工业,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装备制造、中药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朝着清洁生产、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方向迈进。发展生态旅游,加大对山、水、植被等原生态的保护力度。

  他们坚守1630万亩林地“绿线”和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构建生态屏障;关停污染企业800多家,环库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送。

  腾库容 16.5万人大搬迁  

  作为中线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地,南阳自2009年起实施16.5万人大规模移民搬迁,水进人退腾库容。16.5万人纷纷在省内南阳、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等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安家……芦苇荡、黄河岸边、太行山下,处处留下淅川移民迁徙的印迹。水库移民多属于非自愿移民,他们用柔弱的臂膀扛起南水北调的时代重任,奠定了中线工程第一块基石。

  16.5万移民全部在河南省内安置,涉及南阳、郑州、平顶山、新乡、许昌、漯河等6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其中10万余人安置在邓州、唐河、淅川、新野、社旗、宛城、卧龙等7个县市区的61个乡镇。

  对于广大安置地群众来说,突如其来的整村建制的淅川移民无疑会造成“虎口拔牙”般的“资源再分配”,最重要的便是百姓珍惜如命的土地。

  南阳市的10万余名移民安置(包括邓州)共需调整良田约14万亩,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来回滚地累计达200多万亩。安置地群众在维护合法权益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让出土地,为移民新村提供必要的空间,为移民生产提供必要的资源。

  安置地群众则主动与移民交朋友、结姻亲,为移民迅速融入当地扫除障碍;主动向移民传授平原土地耕种技术,手把手教移民学习大型机械耕种,帮助移民尽快实现“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的安置目标。

  南阳市的16.5万移民全部出自市内淅川一个县,而南阳市自己市内就要安置10万余人,占安置总人数的六成还要多。南阳年均移民超7万,这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绝无仅有。

  勇于担当的南阳移民干部党员,于不可承受中承受,真正做到“视移民为亲人,把群众当父母”。在争分夺秒的搬迁中,他们在2009年至2011年的3年211个搬迁日里,集中搬迁试点、第一批、第二批移民193个批次,3.4万户,投入搬迁服务人员15万人次,出动搬迁车辆2.5万台次,转运货物25万吨,累计行驶里程超过1700万公里,日均出动车辆119车次、迁出723人,搬迁强度远远超过三峡移民。他们坚守在一线、吃住在一线、担当在一线,一举破解了“移民迁出难”、“新村建设难”、“大规模集中搬迁难”三道难题,确保了移民顺利和谐搬迁。

  文/本报记者 奚宇鸣

  供图/崔培林


  郑重声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本网刊登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