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2014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举行

05.11.2014  10:02

      “我的家乡在四川,记得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我在防震棚里参加了中考,也深深感受到因房屋倒塌失去亲人朋友的悲痛。从那时起,我发誓未来一定要建造最安全的房屋,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今天我取得的所有成绩和努力都是从这一目标出发的,我相信结构有形,梦想无限!” 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候选人土木系郭宇韬在讲台上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赢得台下阵阵热烈掌声。

 

      11月2日下午,2014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在主楼后厅举行。来自数学系的邱聪灵、计算机系的杨植麟、电子系的韩衍隽、法学院的李若愚、美术学院的唐韬然等15位候选人先后展示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成长故事。校党委副书记、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史宗恺出席答辩会。

 

积极参与,鼓励毛遂自荐

 

      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学生的最高荣誉。为了让更多样的学生走上特等奖学金的答辩舞台展示自我,在推荐参评阶段,除院系推荐外,学校今年还特意增加了部门推荐和学生自荐两种方式,鼓励更多独具特色的学生大胆提出申请,积极争取荣誉。

 

      据了解,在特等奖学金的初评阶段,全校共有50位候选人报名参加答辩,其中自荐的学生有20人。经过校奖助学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材料审核、院系评委初评两个环节,最终有15位候选人入围答辩展示环节,其中2人为自荐参评的学生。

 

突出特点,倡导百花齐放

 

      “为中国数学的崛起为奋斗”的数学系邱聪灵两次获得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金奖。怀着对数学无比的热爱,他每周都会拿出80个小时投入到数学领域的学习与研究。面对评委提出的“金融行业百万年薪”的诱惑,他自豪地回答:“和数学这么大而美丽的东西相比,百万年薪又算什么呢?

 

      汽车系杨珩虽然是一名工科生,却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蜜蜂饮水、甲虫飞行都带给了他无限的研究灵感与乐趣。正是在这份好奇的驱动下,手臂受伤也坚持实验,终于完成一作论文发表在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成功地挑战权威。答辩最后表示:“无论生活怎么对待我们,希望大家保持最初的好奇。

 

      一份“神一样”的成绩单博得现场阵阵惊叹,发表的论文多到没法每篇介绍,斯坦福交流时获得导师极高肯定……这就是电子系的韩衍隽。他把自己的大四称为“博士零年级”,利用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理论解决工程问题,“用自己有限的精力去攻克人类未解的问题,为文明做贡献,为人类谋幸福”。

 

      第一位登场的女生是来自建筑学院的柳珺,“广厦冷暖,常记于心”,她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西北夏季恶劣的室内环境对民众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找到了有效科学的制冷方案,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第一名,“人居有我,我要做真正有益于民生的科研!

 

特邀嘉宾,彰显独特风格

 

      为了鼓励同学们的个性发展,今年的特等奖学金评选特意在答辩环节之外,邀请了两位特别嘉宾与现场师生分享了他们“不一样的故事”。他们是公益创业者、土木系学生张汉青和“渴望像风一样自由”的生命学院学生唐诗。

 

      “敢不敢做点什么,让青春与众不同?”张汉青一上台就向在场同学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想到一种更为良好的道路铺设方法,就勇于尝试不断实验,并积极与校内相关部门联系,即将在校园内实施。他用自己的科研故事告诉大家:“年轻,就是要自由想,勇敢做!

 

      唐诗曾经做出一个勇敢的决定——停学一年周游世界。“我以前一直在追逐别人的脚步,费力追上后却发现自己只能跟在别人身后。是时候停止盲目的追求,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她通过一张张图片和一个个故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做出决定的心路历程以及在路上的感受。

 

      两位同学的展示不谈GPA和论文,但他们是压轴嘉宾,他们用自己的探索经历和冒险历程告诉大家,除了做科研发论文,人生还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发光。

 

      史宗恺在答辩现场寄语候选人和在场师生,本科特奖答辩是清华最优秀本科生的集中展示,希望通过活动鼓励同学们继续坚持梦想,也希望能进一步对清华的人才培养进行思考。史宗恺表示,希望同学们通过清华的学习生活,在面对未来时能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对民族文化有深刻的共识和自信;希望清华的教师们能进一步加大与同学们的交流,不止是学术方面的帮助,而是更多地参与学生的成长成才。

 

        据悉,《清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和成长路径。校学生处自去年启动的奖学金改革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除特等奖学金的评奖标准发生变化外,还取消了原来的综合奖学金,支持院系根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灵活设置各种单项奖学金,鼓励学生发掘自身优势,实现多样化成长。(h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