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随笔集出版 作者讲述20年志愿服务经历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30日电 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手段,以及中国对外援助、民间交往、国际合作的方式之一。“志愿文学”随笔集——《至爱——庆群谈志愿文学》出版,作者结合自身20年的志愿服务经历和志愿文学创作经历,通过30篇文章从不同侧面阐述对“志愿文学”这一新的文学形态的品质、内涵、创作的特殊性以及创作者素养要求等的深入理解。
今天,记者从在京举办的《至爱——庆群谈志愿文学》媒体见面会上了解到,该书作者是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庆群。见面会以“志愿服务与家庭教育”为主题,邀请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不同领域的教育专家们展开分享和探讨。
会上,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朝晖表示,中国的志愿服务可以说讲“仁”,即要讲真性情,在中国传统里就是知书达礼;仁是在礼先的,就是要坚守仁,用礼去成就。
这和家庭教育什么关系?张朝晖称,志愿服务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的行为,如果能够通过家长一起带着孩子参与志愿服务的场景,那从小就能够帮助孩子在他处理与外界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去建立一种强调奉献的关系,“如果我们的家庭教育能够以志愿服务为一个载体,为一个路径,去帮助孩子理解他与世界的关系,可能这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事情。”
朱利安(国际)家庭教育学院的院长张祥荣曾担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他表示,父母都是教育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父母是第一个老师,且终身为师。家庭培养孩子,是为了孩子能够独立,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中海油首席科学家肖钢称,如果有机会把我们的孩子告诉他这个理念的同时,还让他们亲身参与一些跟志愿者有关系的活动,让它自己幼小的心灵,真正体会到付出的快乐,可能对他们的成长更重要,比他们学很多技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更永久
该书作者徐庆群谈到,从实践层面来讲,志愿服务是一种教育,是一种方式、途径和手段。教育就是奉献和服务,它不只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能为社会做贡献的人才。而志愿服务就是最好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首先是从家庭出发,让孩子们成长为一个真正想为社会、能为社会服务和做贡献的人。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她说,志愿服务是一种主动地、快乐地分享,希望从娃娃抓起。
她说,自己从1999年开始做志愿服务的。写下这些年来的随想,是希望以志愿文学这种形式,帮助人了解志愿者,也提高志愿者的自信心,并且发展志愿者追求真理的意向。
当天,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理解。
本次活动由朱利安(国际)家庭教育学院、四川弘源卓智教育管理公司、希望出版社、三人行读书会联合主办。会上,17位专家获颁聘书成为朱利安(国际)家庭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完) 【编辑:陈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