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5项科研成果荣获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30.01.2019  17:31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18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名单,共有300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17项,二等奖183项,青年奖10人。我校共有5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秦明礼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和王鲁宁教授参与完成的“医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技术发明一等奖,张学记教授主持完成的“功能纳米探针/界面生物分析”项目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殷绪成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规模网络图像的文本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和金龙哲教授主持完成的“井下水灾防护型安全避险设备设施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项目获得科技进步二等奖。

秦明礼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金属钨制品精密制备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及产学研合作等项目的支持下,发展出一种高性能复杂形状钨制品的高效精密制造新技术,并在国防装备和民品中获得成功应用,研发的高性能钨电极、多孔钨基底、隔热蜂窝板、手机马达振子和摄像头圈等多种产品在上海富驰高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艾利门特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国光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等单位获得应用和生产,为实现电真空、通讯等领域装备的高性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民品销售5.88 亿元,利税1.86 亿元。

张学记教授主持完成的“功能纳米探针/界面生物分析”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以发展新型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新方法为主线,结合纳米技术和化学生物学技术,借助电化学、荧光光谱学、化学发光成像及激光共聚焦细胞成像等手段,从识别模式和检测原理两方面进行创新,构建了多种智能型纳米探针和界面,发展一系列可以简单、方便和灵敏的肿瘤标志物的新方法和策略,该项目促进了纳米技术在生物分析及生物医学中的应用,拓展了生物传感的识别模式和检测原理,推动了生物分子检测难点与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对生命分析检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殷绪成教授主持完成的“大规模网络图像的文本识别技术及应用”项目在基金委、教育部等支持下,建立了复杂数据模式分类新理论方法,突破了图像视频文本检测与识别关键技术,建设了互联网多媒体智能识别技术超大规模应用系统,项目连续三届(2013/2015/2017年)在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悠久、最权威赛事“国际文档分析与识别大会技术竞赛”中获得8项冠军,打造了面向国家互联网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超大规模应用平台,建设了面向整个腾讯平台的广告推荐超大规模应用系统,近三年累计经济效益超过了三十亿元,新增利润十四亿多元,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龙哲教授主持完成的“井下水灾防护型安全避险设备设施与生命保障关键技术”项目在科技支撑项目支持下,开展了系统研究及应用,形成了“一个平台两类设施三项关键技术”为主体的创新成果,广泛适用于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覆盖瓦斯、水灾、火灾、爆炸、中毒窒息等典型灾害的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已在山东黄金集团、安徽马钢集团等企业矿山推广,自应用以来,累计创造经济效益6900余万元,项目通过了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安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等单位组织的验收或技术鉴定,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对水害矿山井下安全避险系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片:各单位;责编:郝慧鹏、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