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中心城绿色出行比例将达71%
“十二五”成就
1、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绿色出行比例提升到70.7%。实施机动车限行、小客车数量调控、差别化停车收费等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有效调控市民出行。2015年交通指数5.7,路网状态由中度拥堵转为轻度拥堵。
2、2015年底,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336公里增至554公里,网络化运营格局基本形成。高速公路总里程从499公里增至982公里,覆盖全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
3、建成阜石路大容量快速公交线路,在京通快速路、京开高速、西南三环布设公交专用道,新建52个郊区客运场站。新开、调整公交线路1331条,583条公交线路实现车辆到站信息实时查询。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730个,车辆规模达5万辆,市民办卡总量40万余张。
4、公交、出租等行业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规模达1.98万辆。
2015年:遏制交通拥堵加剧势头
2015年,北京市加快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综合交通体系,着力做好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缓解交通拥堵、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停车管理等各项重点工作。其中,制定了缓解交通拥堵总体方案(2016-2020年)。提出开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新格局、治理“城市病”与“交通病”和深化交通改革创新等三大工作任务32项具体措施,进一步遏制交通拥堵加剧势头。
1、协同发展139条公交线路与津冀互联互通
在轨道交通方面,利用既有铁路线开通运行了北京站至燕郊站的市郊铁路列车,迈出了“轨道上的京津冀”的第一步。
完成了《京津冀城乡客运一体化改革试点方案》,在省际毗邻地区客运班线公交化改造、联网售票、一卡通互联互通、客运联程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推进。其中,联网售票、一卡通互联互通初步实现139条公交线路与天津和河北试点城市的互联互通,完成联网售票。北京平谷至三河、平谷至蓟县(含南线、北线)3 条班线正式按照公交化运营模式启动试运营。
2、加强投资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4号线中段、昌平线二期两条轨道线路建成通车;兴延高速公路已开展临时道路建设,长安街西延、上庄路南延、金中都南路、柳村路北段、草房公交站、未来科技城北公交站等项目有序推进;鲁坨路二期、徐尹路二期、东南路、旧小路等普通公路基本建成。
3、促进绿色交通公交更新七成都是“绿色车”
去年,交通部门落实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推动交通行业深入落实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要求,推进行业车型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加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的应用。
公交行业更新车辆的70%以上都是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组建50086辆车组成的绿色车队,发放纯电动租赁小客车指标2250个,示范纯电动物流车500辆,新增区域电动出租车450辆。
在科技交通方面,初步建成交通能耗排放统计监测体系,实现对能耗排放数据的采集、分析、展示及辅助决策。研究拥堵收费政策和技术方案。截至2015 年底,已累计发行电子不停车收费(ETC)标签2021万套,ETC交通量平均占比为35%,高峰时达到40%。完成“五横”道路(即:两广路、地铁路、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共10个路段计73个路口信号优化配时工作。完成了4个路段36处路口的绿波协调。
4、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公交线路146条
地面公交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公交专用车道设置规范》,积极推动京藏高速、四环路施划公交专用道工作,逐步完善地面公交快线网络。
完成了100处公交站台改造,改善市民乘车环境。
新开微循环公交线路36条,解决了8.5公里道路有路无车问题。
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46条,削减中心城区重复线路长度340.7公里,减少重复设站722个,解决了近50个居民小区的出行及24.5公里道路有路无车问题。
新开调整机场巴士线路5条,新开定制公交线路21条、直达班线车101条。逐步完善手机等智能终端到站查询服务,583条公交线路实现实时查询。
轨道交通运营压力有所缓解。2015年底开通昌平线二期和14号线中段,北京市轨道交通总里程达到554公里,投入使用车站332座,换乘站52座。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910万人次,客流空间分布更加均衡。宋家庄停车场投入使用,地铁霍营站地下连接通道开通。
公共自行车建设规模扩大。市民短距离出行更多转向自行车出行方式,全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建设规模新增1万辆,总量达到5万辆,服务站点1730个,全市办卡总量达到40万多张,平均周转率为5次/车,同比增长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