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时隔30年再造木质大画舫 造船沿用传统工艺

05.07.2015  12:54

“新翔鸾”大画舫

  历时近200天,北海公园大型画舫“新翔鸾”终于建造完成,不久将正式投入运营。北海公园新建造的“新翔鸾”大画舫,目前正在接受北京市海事局的验收,待验收报告下发后正式下水,将替代1985年建造的“翔鸾号”大画舫,成为京城为数不多的几艘大画舫之一。

  记者了解到,北海大画舫系出皇族,曾由皇帝用船改造而来。此次新建造的摆渡大画舫,在选材上颇费周折。由于北方柏木已经“一木难求”,公园最终决定选用建造海船时使用的进口巴劳木打造船身。此外,为了彰显皇家园林风范,船体上层建筑上只要眼睛能够看到的金灿灿的地方,全部贴上了纯金制成的金箔。

  传统柏木“一木难求”

  几经周折选用进口巴劳木

  在北海公园内建成的大型画舫“新翔鸾”,船长17米,宽近5米,船身全部采用造海船时使用的进口巴劳木制成。用海船木料建造公园摆渡船,尚属首次。

  建造这艘摆渡大画舫,最先遇到的问题就是选材。据北海公园游船队副队长阎民佳介绍,此前建造北海画舫使用的是柏木,这是传统造船中最好的木材,非常结实,而且具有极强的抗腐蚀性和抗冲击力。但是,由于北方柏木生长速度慢、不允许砍伐等原因,如今已经到了“一木难求”的地步。几经周折,经过反复考察和比较,公园最后把“新翔鸾”的木材确定为密度、强度、防腐性等性质与柏木相同的进口巴劳木。去年11月,北海公园工作人员远赴张家港选料。

  即便是在张家港木材集散中心,巴劳木也不容易找到,工作人员辗转联系了很多家木材批发商。“巴劳木有‘十木九空’的说法,木材里面容易出现孔洞。”阎民佳说,工作人员只好凭借经验,仔细挑选。

  巴劳木的硬度非常高,在运输的时候也遇到了一些麻烦。从张家港买到了原木,最长的可以达到20米,直径可达1米。这个长度运输车是没法拉运的,只好把木材截短。“为了锯木头,锯条都坏了好几根。”

  建造船体时,首先要打龙骨,进口巴劳木的优势就发挥出来了。据介绍,龙骨是船底中央连接船首和船尾的纵向木头,必须用整根木材,重量还要尽可能大,这样才能确保行船时的稳定性。由于选用了海船木材,北海公园此次新建造的大画舫船板更厚、更重,稳定性更强。

  造船沿用传统工艺

  上层建筑木材已晾晒两年

  在造船过程中,使用了不少传统工艺,用“纯古建”的手法进行建造。

  北青报记者看到,“新翔鸾”的上层建筑完全是缩小的古建,并绘制出精美的彩画。阎民佳介绍,用来制作上层建筑的木材和建造船身的木材要求不同,虽然也是全木质,但是改用更为轻巧的樟松。这样一来,底部重、上部轻,可以保证行船稳定。而且为了油漆彩画时不开裂、不变形,工作人员专门挑选已经晾晒了近两年的樟松,完全干透了。

  油漆彩画以前,还要对柱子进行“一麻五灰”的传统方法处理。据造船现场负责人辛文利介绍,这项工艺的目的是让柱子防水、防腐蚀。工人师傅先用斧头,在光滑平整的柱子上砍出印儿,变得凹凸不平以后,先后上两层“灰”。据了解,这种“灰”是用熟桐油、猪血、砖灰等材料制成的,类似腻子。上完“灰”以后,要在柱子上捆绑线麻,再打三次灰,这样就完成了“一麻五灰”的传统工艺。

  为了让船身密不透水,工作人员要使用“捻船”手法,这也是造船的传统工艺。通俗地说,就是将线麻塞进船板的缝隙,外面刷上桐油。另外,舷板之间还要用钢卡钉死,以减少舷板在水中久泡变形。

  为彰显皇家园林风范

  摆渡大画舫贴上金箔

  为了凸显北海公园大画舫的历史地位,船体上层建筑的彩画使用“苏式彩画”手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只要眼睛能够看到的金灿灿的地方,全部使用了纯金制成的金箔,“这是皇家园林特有的风范。”辛文利说。

  记者了解到,清代彩画一共分为三种形式,包括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其中,苏式彩画广泛应用于园林及住宅中,后来进入宫殿。这种彩画的表现内容更加丰富,可以展现风光、人物、花鸟等,还可以叙述故事。因此,北海公园“新翔鸾”沿用了苏式彩画的技巧,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在新建造的大画舫上,游客可以看到“竹林七贤”、“司马光砸缸”、“花开富贵”等10多幅彩画,均由专门聘请的专业彩画师傅现场创作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彩画完成以后,还有一个“贴金”环节,彰显皇家园林的历史风范。北海公园游船队副队长阎民佳介绍,在船上,只要眼睛能够看到的金灿灿的地方,全部使用了纯金制成的金箔,营造出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

  比如,船体正面悬挂的牌匾,上面写有“翔鸾”二字,表面就贴有金箔。另外,船舱内天花板上可以看到“仙鹤叼灵芝”的图案,图案外侧的金色方框以及里面的圆形线框均贴上了金箔。

  “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如果不用金箔,而是其他金色涂料或者替代品,时间一长,光泽度、质感肯定不一样。另外,帝王时期普通老百姓是买不起金箔的,只有在皇家园林里才能看到,这也能彰显出北海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地位。”阎民佳表示。

  摆渡大画舫曾由

  皇帝用船改造而来

  据了解,北海公园内的摆渡大画舫,最早出现在1959年,当时那艘大画舫,是从明清两代皇帝使用的龙舟、凤舸改造而来。如今的北海船坞,在明清时期名为藏舟浦,专门用来存放龙舟、凤舸,供皇帝乘船赏荷花、赏月、乘凉等使用。到了1959年,北海公园首次添置大型画舫,船长10米、宽3.65米,实际上船体就是由龙舟、凤舸改造而来,进行加长、加宽处理。

  1985年,北海公园进一步改造了大画舫,包括全部上层建筑以及操作系统机械传动、冷却系统,但是船体依然保留了龙舟、凤舸上的部分材料。这也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翔鸾号”、“引凤号”。

  从去年11月开始,北海公园着手新建“新翔鸾”大画舫,这也是公园时隔30年首次建造摆渡船,整条船全部在园内建造。历时近200天,直到6月底才建造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