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座谈会隆重举行
为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国际传播,加强与世界各国翻译家和出版家的联系,为中国文学翻译出版领域的信息沟通、人才交流与实践合作提供平台,8月26日上午,中外文学翻译座谈会在亚洲大酒店会议厅隆重举行。
本次座谈会作为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的重要活动之一,邀请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文化部副部长丁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等人出席,我校汉学研究所所长黄卓越教授、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汉学研究》副主编周阅教授等学者出席了会议。同时,来自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法国、德国、秘鲁、韩国、俄罗斯、西班牙、瑞典、土耳其、英国、美国、委内瑞拉、越南等30多个国家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及出版的中青年翻译家和出版家等50余人,以及来自于国内外各部门与新闻、出版领域的领导与专家参加了会议。座谈会的发言涉及到中外文学翻译与出版的一些重要议题,包括翻译经验、资源对接与联合开发等问题。本届研修班由文化部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中国出版集团公司、鲁迅文学院协办,北京语言大学作为正式的学术支持单位参与了整个筹备过程,中国文化译研网为此提供了平台支持。
文化部副部长丁伟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座谈会是中外文学翻译出版工作者的一次盛会,是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桩盛事。世界各国文化都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文学、思想制度、哲学宗教、艺术表演、影视娱乐、民俗遗产、创意设计等,这其中,文学与各国语言相生相长、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个性、活力与多样性,被看作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象征。而世界各国的文化思想,以及生动的文学人物和故事,正是通过文学家的辛勤创作,经过翻译家的精心转化,以及各国出版人的合作与努力,再传递给广大读者,最后成为各国文化的特殊符号。他表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外文学创作和翻译事业,是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重要纽带和桥梁。”目前,中国与世界157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在全球建设了20余个中国文化中心,各类文化交流活动持续开展,中外文化交流的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本届文学翻译班,正是为各国热爱、关心、并希望长期从事中外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的工作者们提供一个跨国合作、切磋学习的平台 。同时,丁伟副部长提到,为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翻译合作,文化部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了“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和“中国文化译研网”,希望各国翻译家、出版人借助互联网工具,促成人才、机构、项目、信息和语料的精准对接,让各国翻译家的工作更加方便、高效,信息更通畅、回报更丰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向翻译家、汉学家和出版家介绍了包括“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在内的面向全球翻译家和出版人的文学翻译自助项目,以及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现状和展望。李敬泽副主席谈到,“翻译是一项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的工作”,心心相印的最好办法即翻译家常与中国作家的面对面交流,不断领会中国文学之大、中国之大。中国之大不仅是指幅员辽阔和人口上,而且体现在这种幅员辽阔之上的风俗、生活方式、生活形态,以及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人们为了美好的生活所做的生机勃勃的努力。中国之大为中国文学之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源泉。海外翻译家、汉学家以及出版人每次来中国都会对“中国之大”、“中国文学之大”不断产生新的惊喜。李敬泽副主席希望,翻译家们能够在这种惊喜中,不断加深对中国人心灵、生活、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随后,与会研修班嘉宾就“文学翻译与传播”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经验交流。来自韩国的金泰成认为,“我们的人生不是由理论来记忆的,而是由风景记忆的”,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做出的研究大多是理论,过于抽象;而文学作品多为具体表现人们生活的“风景”之作,更能够真实、深入地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变化。金泰成先生表示,他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不仅是为了传播中国文学,同样也是为了韩国文学与读者。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韩国从古至今一直汲取中国文化的养分,韩国文学的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双方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来自埃及的马伟丽谈到,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全世界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学热。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其个人的荣耀,同时也是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肯定,这其中,少不了翻译家葛浩文的功劳。中阿双方自“丝绸之路”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合作状态。马伟丽女士建议,面对信息化的大数据时代,中阿双方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拓新兴译作服务,互建优秀文学成果的专题数据库,建立相关中阿译者、译作网站。
来自委内瑞拉的华裔作家余欣表示,“翻译是两个不同文化与语言背景的人民互相了解和认识的桥梁”,中国读者已经通过优秀的中国翻译家了解到马尔克斯、帕斯、聂鲁达等拉美作家、诗人及其作品。同样,拉美人民需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与文学,了解中国当代优秀作家和作品。如果按母语的人口来测算,西班牙语已超过英语成为世界第二大语言,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不能忽略庞大的西班牙语读者群,希望通过翻译家与出版家的共同努力,使更多优秀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走进拉美读者的视野。
研修班嘉宾共同表示,目前世界各国及其读者对中国、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在中国文学推广方面,中外方仍需要更加努力。各国翻译家与出版家借此研修班可以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共同寻找机会翻译与出版更多的中国文学作品。
北京语言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汉语、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性大学,素有“小联合国”之称。来自越南的张家权、土耳其的基里伦·古尔汗等多名研修班翻译家均为北京语言大学校友。目前,学校已经为世界上176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6万余名懂汉语、熟悉中华文化的外国留学生,其中很多校友已经成为学界、翻译界、出版界的知名人士。同时,学校以语言为特色与优势,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外语言教学与中外文学交流领域给予高度重视,并在汉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实力与影响力。本届研修班期间,我校多名学者出席研修班系列活动,与汉学家、翻译家共话“中国文学翻译与传播”,分享中国文学作品对外传播的成果与经验,共同探讨中外文学互译所面临的动态与问题,并为研修班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上与学术上的支持。
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