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10.08.2015  12:47

  年初以来,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一手抓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改革创新;一手抓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稳定增长。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发展整体呈现结构优化、稳中求进、进中求质的态势,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发展质量在调整疏解中不断提升。

  坚持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瘦身健体,在调解疏解中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调整疏解工作有序推进。增量控制力度持续加大。严格执行2014年版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自2014年7月以来,全市不予办理的涉及新增产业禁限目录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6900件。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2015年版禁限目录加紧制定。存量疏解效果显现。一批具有广泛共识的重点任务进展加快。上半年关停退出185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金五星服装市场、西直河石材市场等市场60家,改造提升10家。北京建筑大学、工商大学、城市学院等市属高校疏解方案已经确定。天坛医院迁建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儿童医院、朝阳医院等近50家医疗机构与河北6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合作。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公司人员和资本金落实到位,京津冀城际铁路网规划已经上报,京唐等4条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加紧进行,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机动车排放污染控制协同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初步完成了张承生态功能区建设实施方案,生态空间治理深入推进。会同河北省编制完成曹妃甸产城融合先行启动区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投资公司组建完成,设立京冀产业发展基金,首期50亿元资金已经到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共建方案制定完成。北京新机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将于8月底完成。人口规模调控取得进展,实现增速和增量双降。

  经济运行平稳,效益质量持续向好。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万亿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5.9亿元,增长6%,服务性消费额增长9%(1-5月),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批发零售企业网上零售额增长3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66.7亿元,增长5.3%,逐月回升。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增长1.2倍,境外投资36.9亿美元,增长31.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542.8亿元,同口径增长12.7%,金融业、商务服务和信息服务业完成财政收入增长19%以上,高于二产增速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际增长6.7%和7.5%。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8.3%,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0.7万元/人,同比提高1.5%(1-5月),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41%的较低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保持稳定,累计上涨1.5%。总的看,国家稳增长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本市经济增速企稳、符合预期。

  (二)“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构建。

  创新支撑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新设立科技型企业3.3万家,同比增长29.5%,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39.8亿元,增长6.1%。深入推进先行先试,开展企业境外并购外汇管理改革等70余项改革试点,中关村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总收入1.6万亿元,增长10.2%(1-6月),其中电子信息、新能源、移动互联、生物健康等优势产业收入占80%。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技术收入2011.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十百千工程”企业总产值占示范区的44%(1-5月)。优势产业发展提速。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9.4%、12.5%、10%。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收入增长24.7%(1-5月)。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到74.8%;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占比由2013年的43%提高到49%。按照“调粮、保菜、节水”方向,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现代农业势头良好,生态价值和富民功能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加快发展。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实现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全市收入比重达到48%,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3008.6亿元,增长42.5%,增速同比提高21.4个百分点(1-5月)。金融创新取得积极进展。“新三板”挂牌企业数达到2637家,上半年累计成交1062.5亿元,同比增长49倍。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四板”市场)新增展示企业296家,挂牌企业27家,登记托管企业138家。全市40家要素市场实现交易额2.2万亿元,其中北京产权交易所集团成交金额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倍,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试点加快推进,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加快布局互联网金融业务,P2P网贷平台数量超过200家,约占全国的1/10。大众创新创业氛围日趋浓厚。制定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出台加大创业孵化基地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的意见,首批认定了36氪等25家“北京市众创空间”,全市各类孵化机构超过150家,入驻企业超过9000家。全市发生创业投资案例516起,同比增长1.5倍,投资金额63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案例数和金额均占全国的1/3。北京中资银行发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1484.3亿元,同比增长21.1%(1-5月)。全市新设企业10.3万户,同比增长20.9%,注册资本亿元以上企业增长75.3%。

  (三)和谐宜居建设扎实推进。

  清洁空气行动计划84项重点任务加快推进。实施新的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效果充分显现。出台工地扬尘排污费收费和全国最严格的差别化电价政策,全市压减燃煤300万吨,淘汰老旧机动车17.8万辆,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00公顷,上半年PM2.5累计浓度同比下降15.2%,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累计浓度同比分别下降41.3%和14.5%,空气质量一级(优)天数同比增加7天,空气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9天。加强城市环境治理。大工村垃圾焚烧厂主体工程已完工,阿苏卫循环经济园实现开工。编制本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高安屯、定福庄等4座再生水厂正在加紧建设,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开始实施。加大拆违打非力度,拆除违法建设1036万平方米。实施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第十二阶段工作方案。地铁14号线中段等线路加紧施工,广渠路二期五环外路段开始施工,长安街西延首钢厂东门已完成拆迁,东三环双井桥北等一批重点疏堵工程加快推进。积极改进机动车停车服务与管理,规范停车秩序。社会民生不断改善。棚户区改造积极推进,上半年完成搬迁5610户,西城区护国寺、丰台南苑棚户区改造三期等项目完成年度计划任务。保障房实现开工6.7万套、竣工5.4万套,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目标的64%和68%。《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发布实施,积极改善社会养老服务环境。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推动社区商业、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等领域规范化、连锁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完成东城区24个体育生活化社区试点,加快城六区55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建设。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就业9.4万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平均增长4%左右,六项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增长10%左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现统一。

  (四)重点领域改革迸发活力。

  紧紧围绕激发市场活力,细化分解到2020年的16个方面306项具体改革任务。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制定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公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权力清单。实施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核准事项减少65%,区县核准权限占比提高到72%。朝阳、通州、西城、石景山等9个区县已正式推行“三证合一”登记制度,企业办理各类证照的时限由近30个工作日缩短至3-5个工作日。开放型经济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获批,在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六大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在税收、海关、检疫、外汇等领域推行分类监管创新举措,效率大幅提高,六成出口退税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完善国资国企改革“1+N”制度体系,加大一级企业调整重组力度,市属企业利润增长15.3%。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出台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新推出136个鼓励社会投资的示范项目。前三批187个试点项目有近130个项目已基本落实社会投资来源,吸引社会资本超过1300亿元。兴延高速公路和顺义区餐厨垃圾处理厂PPP方案正式获批。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3.3%,占全社会投资比重的40.8%,其中交通领域民间投资增长2倍。稳妥推进价格领域改革。修订完成《北京市定价目录》,政府定价项目减少56%。落实国家药品价格改革意见,除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外,全部实行市场调节价。积极推动医疗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筹资标准,实施公立医疗机构医药产品阳光采购方案,研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快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深入推进教育、体育、养老领域改革。实施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意见及高考改革和中高考加分政策调整方案,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学区制改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抓好申办冬奥会和筹办世界田径锦标赛“两件大事”,研究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地方实施意见。出台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实施城市管理试点。通州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深入实施,大兴、平谷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正加紧编制。石景山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推进,加强8个执法部门的综合管理,制定权利清单,大部分职权下放到街道,提高基层执法力度和效率。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全口径预算和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实现结余结转、转移支付、国库存款等方面的统筹。率先试点实施境外游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

  二、努力完成全年计划的主要措施

  下半年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决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坚定信心,主动作为,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全年及“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一)坚持疏解与提升同步推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落实本市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对照意见要求,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制定实施细则和行动方案,研究一批政策,把任务落到实处。把握工作节奏,在重点领域和关键区域选择一批条件成熟、具有广泛共识的重点任务、重点工程先行启动,集中突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5年重点项目,全力抓好严控增量、有序疏解存量、推进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等33项任务落实。出台本市2015-2017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要点,加快实施一批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力争在交通一体化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加紧出台《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15年版)》及实施细则,全市范围内新增产业禁限行业占国民经济行业小类比例由32%提高到55%,其中城六区提高到79%。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度跟踪和数据监测,建立完善和谐宜居之都监测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统计评价。统筹调动各方力量促进调整疏解。发挥好市属国有企业在疏解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摸清城六区内现存市属国有企业情况基础上,研究需要调整疏解、转型升级的项目清单,制定实施方案。引导集体经济组织运用好相关支持政策,积极参与疏解工作。加大城乡结合部区级统筹力度,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底线,规划利用好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用地“三块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合理划定规划实施单元,调整土地开发成本核算机制,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空间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和统一管理。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优化提升。推进中心城区功能优化重组,加紧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行动计划,狠抓基础设施提升、环境建设、古都风貌保护、居民生活改善等四方面重点建设任务。落实中心城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年度治理任务。聚焦通州,加快市行政副中心规划建设,实施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四大领域82项年度重大功能提升项目,提高承载能力。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优质资源向新区聚集转移。统筹中心城区腾退空间利用,主要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以及适量置换成聚人少的“高精尖”业态。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把调整疏解与人口总量和布局优化有机衔接起来,落实年度人口规模调控工作要点33条措施,强化区县和部门双调控机制,严格依法管理,确保完成年度控制目标。研究制定城六区人口调控的政策和制度,努力早见成效。出台居住证制度,稳妥推进积分落户政策。

  (二)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着力抓好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高端产业和重大项目,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提升创新引领作用。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作用,深入实施“北京技术创新行动计划”,支持具有产业引领作用的前沿技术突破,在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领域布局制造业服务化升级试点,在大气污染治理、绿色交通、清洁能源等领域进行跨区域技术创新。出台实施推动中关村一区多园统筹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各分园差异化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研究制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深入实施“创业中国”中关村引领工程(2015-2020年),提升中关村“一城三街”创新创业带动效果,打造一批“众创空间”,继续引导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扩大规模。完善“高精尖”政策体系。发布“高精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及产品目录,编制《中国制造2025》本市实施方案,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促进制造业升级。强化国有企业考核的技术创新导向,加快建设高等学校“高精尖”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制定本市“互联网+”行动落实方案。加快重点领域发展突破。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促进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速新一代信息产业。加快新型疫苗、高端医疗装备等产品研发,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推广新能源技术和节能环保产品,布局新型能源网络,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高新材料、航空航天领域竞争力,引领技术前沿。开展文化创意产业提质行动,探索创建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设计服务与商务服务、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

  (三)着力扩大有效需求,保持首都经济平稳增长。

  发挥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完善政策保障。做好大兴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力争三季度完成首个地块入市交易。尽快出台棚户区改造一次性招标和涉及集体土地项目的配套政策,推动年度计划项目加快实施。完善创新促投资“最后一公里”政策清单,加快落实征收拆迁等12个方面政策。推动重大项目落地。紧紧围绕重大项目推进审批服务责任清单中明确的235个进度滞后的项目,积极配合京张铁路等国家项目完成审批工作,加快完善轨道交通新机场线等规划中项目的前期手续;协调推进国道110二期、良乡水厂等已批复项目尽早开工形成实物工作量;紧抓北京新机场、2019年世园会、环球主题公园、城乡结合部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广渠路二期等在建项目按计划竣工投用。加强资金统筹。政府投资资金8月底前全部下达完毕,聚焦核心区和城乡结合部两个重点区域,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两个短板的资金需求。全面落实本市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四批试点示范项目落地,努力扩大社会投资。盘活用好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大力实施6大领域消费工程,推动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等消费加快发展,提高消费层级。落实好促消费15条具体措施,稳定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扩大安全高品质供给,满足市民多层次消费需求。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传统企业合作,支持百货、老字号、超市等传统零售企业开设网购体验专区,支持电商企业开设线下体验店,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施节能产品进超市,开展新能源汽车促销季活动。开展时尚、特色、美食三大系列九项大型品牌促消费活动。设立北京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基金,支持具备一定实力和发展前景的生活性服务企业发展。适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努力扩大文化消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规模化发展,扩大进口商品销售。制定实施旅游业改革发展意见,落实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鼓励境外游客在京消费。推动实施电子发票可报销试点工作。

  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出台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推动首批开放措施落实到位,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实现服务业结构与功能的完善、品质与效益提升,促进服务业减人增效、高端化发展。落实国家加快培育外贸发展新优势和发展服务贸易的意见,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增强本市企业参与境外重大项目的竞争能力。

  (四)统筹推进改革,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

  加大简政放权,优化发展环境。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继续取消下放审批事项,不再保留非许可类审批事项。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先照后证”事项的操作衔接,按照中央部署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研究推进通州区市政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设施审批服务改革试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出台市属国资国企改革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启动国有产权流转、国有资本收益分类收缴等试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深化与央企、中关村企业合作,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争取在一级企业实现突破。发挥国企改革发展基金作用,研究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快价格改革。落实新的定价目录,稳步推进居民阶梯气价改革,出台挥发性有机物排污费征收方案,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治理。稳妥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成熟一批推出一批。深入推进投融资和财政体制改革。抓紧研究制定《北京市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实施意见》,明确实施规程,细化操作规则,研究兴延高速公路、排水集团、轨道交通等项目开展PPP工作的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案例。落实本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用好财政部核定下达的两批共1006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全面推动“营改增”扩围,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深化城市管理改革。总结推广石景山国家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试点经验,加快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治安三网融合,实现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抓好“一绿”地区城市化试点、“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推动乡镇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编制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美丽乡村、农宅抗震节能改造、农村地区减煤换煤、山区农民搬迁等年度任务,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五)继续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加快建设和谐宜居之都。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编制发布《加快推进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确保完成84项大气治理年度重点任务,实施好《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全面建成东北热电中心。加快落实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任务,建成南宫、大工村、高安屯二期垃圾焚烧厂、延庆综合垃圾处理厂、高安屯和定福庄再生水厂。推进清河和凉水河等水系治理工程建设。建成第二阶段535公里中小河道工程,实施第三、四阶段688公里中小河道工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争取国家尽快批复轨道交通2020年版建设规划,力争轨道交通新机场线等前期项目年底开工,加快建设S1线等工程,竣工14号线中段和昌平线二期。推动驻车换乘(P+R)停车场建设,推进自行车和步行系统建设。下大力气治理停车乱、停车难,坚决整治黑停车场、私设地桩、违规占道等行为,多措并举缓解停车矛盾。加强城市安全运行管理。做好冬奥会申办、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服务保障,落实防汛、电力迎峰度夏、社会治安等工作措施,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着力推进居民增收。加快制定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落实企业和行业工资指导线,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探索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水平正常增长机制。制定新农村建设奖励方案,开展农村低收入帮扶异地物业项目试点,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出台养老机构公建民营实施办法,建成40个养老照料中心。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辐射和共享,实现三年新建、改扩建200所中小学目标,落实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缓解入园难问题。出台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推进昌平、通州和房山区域医疗中心二期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