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农民拍微电影“上了瘾”

19.01.2015  17:41

2015年1月16日,滑子村村民拍摄《换地风波》。

2014年5月22日,镇罗营镇村民拍摄《我的房子我做主》。

2014年4月24日,郭家屯村民拍摄《半只耗子》。

北晚“走转改”新记者团 ■严 琪

  滑子村,名字很特别,其实很普通,村子就在平谷区金海湖风景区北面。入冬后的第一场雪后,村东的一块荒地上来了十几个人,人群中的三台摄像机格外显眼。这可不是什么大导演、大明星拍大电影,而是滑子村一群普通村民,正在拍摄他们自编自演的普法微电影:《换地风波》。

  “要的就是这种土味儿!

  《换地风波》讲的是张三、李四分别承包了村里的两处果园,为了方便生产,他们私下进行了互换。数年后村里修建公路,李四实际经营的地被征收,两家因补偿款产生纠纷。

  “你们边走边说,然后停下定在这个位置。”“对,眼神要有交流,这时他说完了你再开始说……”正在给演员们讲戏的导演名叫韩高山,是平谷区司法局一名普通的外宣工作人员。

  上午9点多,五六级大风里,草根演员们演得毫不含糊。“注意,正式开拍啦!”导演一声令下。“等等!俺先擦下鼻涕。”“李四”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兴许是太冷了,“李四”话说一半卡了壳。其他演员看不下去了,不住开口“埋汰”他:“咋越说越紧张呢?”“你被风吹迷糊了吧!”“来,俺给你唱段《小苹果》得了。”大家又是一阵欢笑。

  “不行,重来,再走一遍!”韩高山对演员的表演近乎苛刻。他对记者说,我的要求就是两个,一要自然,大家都要本色出演;二要说地道的平谷话。“要的就是这种土味儿!

  从田野到院子里,再到屋内,最后到村大队办公室,一上午剧组不断换场地,完成了电影所有场景的拍摄。“尽可能用半天或者一天的时间完成,不能耽误大家的工作,”韩高山说,“接下来就是剪辑制作,这大约需要三周的时间。

  一年多拍了16部微电影

  2013年的夏天,在韩高山的组织下,滑子村的村民们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挖掘身边的真实案例,自编自导自演,拍出了平谷区第一部普法公益微电影《赌债》。有了第一部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至今平谷区所有的乡镇街道已经拍摄完成16部普法微电影。

  韩高山举起手中一台松下AG-500摄像机,告诉记者:“第一部微电影就是用这台机子拍出来的,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怎么使用它。”那会儿,一台机器要拍出三个机位的效果,同样的场景韩高山不得不让演员们多演几遍,好让他从不同的角度拍。话筒收音效果不好,他就将话筒绑在竹竿上,拉来旁观的村民在一旁举着。“拍了一整天,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网上学习剪片子。”现在回看初期作品中出现的穿帮镜头,韩高山还会乐上一阵子。

  每一次拍电影,片场总是少不了乡里乡亲来围观。“大家很支持我们,不论借谁家的地或是屋子拍戏,都会爽快答应。”县城里,几个拍婚庆录像的小伙子主动找上韩高山,要求加入电影拍摄,他们带来了多台摄像机、甚至是摇臂、滑轨等专业设备。“我们合作了十多部,现在拍摄和剪辑都交给了他们。”韩高山说。

  草根演员成了“大明星

  “表情自然点,就跟在家和媳妇说话一样……”在片场不停给新演员做指导的,是“老演员”倪百富。滑子村拍的5部微电影中,每部都有他的身影。

  在筹拍第一部微电影《赌债》时,金海湖司法所所长王志强首先想到了村文艺宣传队的骨干倪百富。王所长找到倪百富,没想到他一口便答应了,“现在微电影在网上老火了,俺就是好奇,也想赶赶时髦。”倪百富说。

  倪百富今年42岁,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平时在宣传队里搞演出,俨然是村里的“大明星”。“这上瘾,一部接一部的,俺总是想演。”光自己演还不够,倪百富拉来媳妇、老母亲、上大学的女儿还有邻居,让他们也在电影里客串了一把。

  演而优则编,不过瘾的倪百富又自己动手写剧本。在已经制作完成的16部微电影中,《劝酒》和《走出误区》就是他的作品。其中,《劝酒》说的是同村人在一起吃饭喝酒,一村民酒后驾驶电动车出了车祸,最终劝酒的人也承担了法律责任。“这故事确实在俺们村发生过,喝了这么多年酒,谁知道劝个酒也要担责任啊!

  随着微电影在区公交车上播出,倪百富也彻底“火了”。在平谷街道、公交车上,在邮局、银行、超市里,他常被人一眼认出来。“哎,你不是那个大富(片中人物名)嘛!”这时候,倪百富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公交车变身普法电影院

  电影是拍出来了,如何使它走进百姓中间,让片中的警示教育深入人心?平谷区司法局想到的办法是让普法微电影上公交,让乘客成为观众。

  记者在平谷环城5路公交车上看到,数字终端正播放微电影《我的房子我做主》。故事讲述的是镇罗营镇张老汉在后老伴去世后,与亲生子、继子因赡养而引发的一场家庭纠纷。

  电影演得精彩,乘客们看得也是津津有味。原本乘坐环城5路公交车到畅观楼换乘的张大爷,因看得太投入而错过多个换乘站。“俺经常坐5路车,老放这些电影,挺有意思,能让俺们农民懂得法律上的一些事,这样就能少产生好些矛盾。”张大爷边看电影边与记者唠起了嗑。

  电影的最后,张老汉一家的矛盾在邻居的劝解下得以解决。紧接着,屏幕上出现字幕:“提示老年朋友:为避免继承纠纷,应提前立遗嘱;谨慎对待遗嘱,反复修改容易激化矛盾。

  “这种普法方式可以让老百姓对法律知识触手可及,在乘车的同时就接受了普法教育。” 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司法局将争取在当地10条线路100辆公交车上安装数字终端设备,制作更多的普法微电影和普法节目。

  据悉,普法微电影已经在平谷区电视台播放。未来,还将借助农村数字影院在所有乡镇播放,并将光盘免费发放到村委会,供农民朋友借阅观看。

  让老百姓做普法的参与者

  从事普法工作多年的平谷区司法局副局长刘平华告诉记者,过去的普法形式太单一、不够灵活、效率低、受众面小。

  “关键是观念的转变,”刘平华说,“以前普法是以普法工作者为主,现在变成我们主动去适应普法对象的需求。”于是,组织村民打造普法公益微电影的想法应运而生。

  不仅是微电影,平谷区还在各个方面对普法形式进行了创新。他们开通微博“平谷法治”,打造微信公共平台;在最繁华的世纪广场上举办“消夏夜市”,普法动画、微电影、微讲座视频循环播放,百姓自编自演的评书、小品轮番上演;请律师设立免费咨询台,为大家解答各种法律问题。

  继微电影之后,平谷区又做起了微讲座。刘平华介绍,微讲座每期请律师讲一个案例,都是老百姓容易忽视的法律知识点,比如“高空抛物该由谁负责”、“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等。目前,微讲座已经拍了4期,每期3到5分钟,在区内公交车、平谷电视台循环播放。 J195


  京报网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京报网网:XXX(署名)”,除与京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5202099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京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