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平:习近平国际发展理论彰显中国气魄

09.10.2015  10:59

  ——习近平主席访美并出席联合国系列活动成果评述十

  2015年9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主旨讲话,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国际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成果,提出了若干新思想、新主张和新举措,渐成体系,彰显中国气魄与风格,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和欢迎。

  发展问题历来是国际治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15年前的世纪之交,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希望用15年左右的时间帮助亿万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必须承认,在千年发展目标框架的推动下,各国努力发展自己,国际发展合作也成就斐然,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崛起、11亿人民脱贫。然而,在发展领域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依然存在南北发展失衡的矛盾,依然有8亿多人仍在忍饥挨饿,金融危机对发展亦有重大干扰,凡此种种,难免让人忧虑。在中国三十年卓有成效的发展探索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将中国对国际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他指出,“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不仅将发展问题视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更将其提高到尊严的高度,这是对国际发展治理的进程与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无疑也是一种发展领域的新思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习近平主席看来,发展是推进全球治理的“钥匙”,他强调,“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

  和平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国际机制构建了发展的制度环境。习近平提出,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就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国际金融机构就应加快治理改革,多边开发机构也要增加发展资源,从而创造更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仅有发展的外部环境是不够的,在习主席看来,推动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是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领导人关于国际发展的新的重要主张,值得深入研究。

  第一,公平的发展意味着各国享有更加均等的发展机会。失衡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开放的发展要求各方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闭关锁国、保护主义、关门搞建设与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早就格格不入了。习主席指出,打开大门搞建设,就必须致力于“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便捷地流动”;必须“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必须“尊重彼此的发展选择,相互借鉴发展经验,让不同发展道路交汇在成功的彼岸,让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

  第三,全面的发展重在夯实发展的基础。根据习近平主席的阐述,全面的发展包括三个要素,其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其二,发展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人享有发展机遇、享有发展成果;其三,发展必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致力于实现全面的发展,人、社会、国家、自然才能最大化地享有发展带来的收益,才能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四,创新的发展才能充分释放发展潜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切发展的直接动力,习近平主席讲,“创新带来生机,创新产生动力”,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激发发展潜力、增强增长动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不仅要做国际发展领域新理论的发明者和新主张的提出者,还要积极地亲力亲为,为推动国际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更大贡献。为此,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推行五项新的重大举措,这五项措施是中国积极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力所能及地承担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发展治理领域重大责任的最新表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赞赏。(国平)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