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
原标题: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 “一刻钟社区服务圈”五年全覆盖
市政府常务会昨天研究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会治理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本市在社会治理方面的主要目标任务。未来五年,本市将完善服务社区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社会保障、养老助残、便民利民等十大服务体系将遍及所有社区,“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基本实现全覆盖。
重点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
截至“十二五”末,本市启动并持续推进社区规范化示范点建设,全市已累计建成563个示范点。未来五年,本市将新建500个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区公益事业资金补贴、项目委托等方式,以社区公益类、民生服务类、互助类社会组织为重点,加快培育社区急需的社会组织。
对于市民群众来说,生活便捷很重要。未来五年,本市将切实解决服务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实施社区服务“十大覆盖工程”,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社区就业、社会保障、养老助残、卫生计生、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安全、环境美化、便民利民和志愿互助等十大服务体系全覆盖。截至“十二五”末,本市共建成1236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覆盖2341个社区,覆盖率达80%,到“十三五”末,将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
本市公共服务还将向农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事项全程委托代理机制,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每个乡镇建立一个集管理、服务、教育、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每个行政村管理服务用房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社会服务试点452个,配合推进48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
另外,本市将健全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心理干预服务体系,推进心理服务广覆盖、常态化。心理健康服务也将纳入社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符合条件、有辐射能力的街道乡镇、社区(村)设立标准化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站),力争“十三五”末覆盖率达到15%以上。
社区考评主要看居民满意度
未来五年,本市将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能由政府购买服务提供的,政府不再直接承办;能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提供的,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本市还将大力推动以服务民生和公益为重点的社会企业发展,并分类开展试点。按照政企分开、分类改革的原则,推动政府直接主办的公益类、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变为社会企业试点,引导具有公益性质的养老、助残、教育培训等机构转变为社会企业。同时,制定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企业服务力度,探索慈善、福彩、体彩等公益资源进入社会企业,鼓励基金会和社会企业积极参与。
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本市将进一步推进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建设,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全覆盖。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的除外,行政部门一般不再承担行业协会业务主管单位职责,不再接收新的社会组织;原来主管的行业协会商会,2017年底前全部与行政主管部门在机构、职能、人员、资产、党的关系、外事等方面完全“脱钩”,交由相关“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其他相关类型的社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有序、积极稳妥地实现“脱钩”。本市将加快社会组织信息部门联网和社会公开查询,探索建立社会组织黑名单制度。
此外,本市还将开展社区减负增效,健全社区公共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制订社区居委会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取消社区层面各类考核评比项目,建立以社区居民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价标准的社区考核评价机制。清理各职能部门在社区设立的组织机构、工作台账等,精简社区会议和台账,严格社区印章管理使用,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工作负担,增强社区服务能力。
拓宽社区工作者选任渠道
未来五年,本市还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修订《北京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基本待遇,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70%的标准,每年动态调整社区工作者整体待遇水平。社区工作者的选任渠道和发展空间也将得以拓宽,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既留得住、又流得动”的机制。
据介绍,本市还将修订志愿者管理办法,壮大志愿者队伍,力争到“十三五”末,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的20%。同时,推广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完善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广泛开展星级志愿者认定工作,不断完善志愿者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并着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化、应急性志愿者队伍。
此外,社区、商务楼宇、“枢纽型”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非公有制企业等还将加强社会领域志愿服务工作,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实施“志愿家庭”计划,推动市民以家庭为单位参与志愿服务;推进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化、岗位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服务需求、服务组织有效对接。(袁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