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食药监辟谣:塑料紫菜不科学
针对近期网传“撕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等视频,昨日下午,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利用红外光谱仪等实验,对通过媒体和市民收集到的45个紫菜样品进行了分析,未发现视频所说的用塑料袋造假问题。北京市食药监局表示,塑料薄膜在常规食品抽检中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近三年本市紫菜抽检中,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视频中凭“不好撕”来推断“紫菜是塑料薄膜制作的”,这一说法并不科学。
专家对45个紫菜样本进行专业检测
昨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来到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二楼实验室看到,45个紫菜样本被标了编号依次摆放在桌子上。据悉,其中35个样本来自本市7家媒体记者从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商超、便利店、食杂店和农贸市场随机购买,涉及25家生产企业、22个不同品牌。北京市食品安全监控和风险评估中心自行采购了9个紫菜样品,此外,门头沟区热心群众结合网传中的紫菜品牌,送来了1个紫菜样品。另有3个塑料薄膜样品。
监控中心吴燕涛博士介绍说,针对网传视频,考虑紫菜和塑料的差异性,该中心利用氨基酸分析仪、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等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检测。
通过扫描电镜对比图可以看到,紫菜和塑料袋断面微观形貌具有明显差异,紫菜的断面结构复杂,中间夹着排列整齐的一个个紫菜细胞;而塑料的断面只有剪切时留下的撕裂痕迹,没有复杂的多级结构。
从红外光谱图看,不同品牌紫菜样本红外光谱图相似度较高,而塑料的波段均无特征吸收。从成分看,紫菜中都检出较高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有机砷、磷和钙元素;在塑料袋中未检出蛋白质和氨基酸,相应的元素含量极低。“根据检测结果,送检的45个紫菜样品均未发现网传视频所说的用塑料袋造假问题,蓄意使用废弃塑料制成紫菜的问题应该不存在。”吴燕涛博士说。
本市近年抽检未现塑料薄膜制假紫菜
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风险监测处副处长张卫民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监督抽检数据库统计,近三年本市共抽检紫菜样品278个,检测了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剂,柠檬黄、日落黄等着色剂,铅、无机砷、甲基汞等重金属,多氯联苯、亚硝酸盐、二氧化硫、致病菌、霉菌等近30个项目,有3个样品不合格,合格率为98.9%,不合格样本分别是2个样品铅超标、1个样品二氧化硫超标。目前未发现样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现象。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日前国家食药总局对《食品安全欺诈行为查处办法》征求意见,单位和个人利用网络、媒体、移动社交平台等载体,编造、散布、传播虚假食品安全信息被纳入了食品欺诈范围之内,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将移交公安机关依法处理。
四种方法可肉眼鉴别紫菜真伪
市食药监局提醒市民,有些简易方法可对“紫菜”和“塑料”进行初步判断:一是水泡法:真紫菜泡水后吸收水分,光滑,而塑料薄膜不吸水,不光滑。二是燃烧法:真紫菜燃烧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毛发燃烧的味道,火苗熄灭后留下像灰一样的物质;塑料薄膜燃烧火苗很大,滴油脂并有刺鼻的气味,燃烧剩余物质团缩在一起。三是手撕法:用手撕扯泡过的样品,真紫菜撕扯很容易断,没什么弹性,塑料薄膜撕扯不易断,弹性较强。四是水煮法:将未经浸泡的紫菜用水煮,煮前浮于水面,煮后体积略有增大,不完全漂浮在水面;塑料薄膜水煮前后体积不变,均漂浮于水面。吴燕涛博士建议,购买紫菜时可以捏一捏、闻一闻,品质好的紫菜一般是深褐色或者紫褐色,有天然的光泽,手感蓬松有弹性、没有异味。
(来源:北京青年报 记者:张小妹) 【编辑:曾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