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2014年履职工作回眸
原标题:协商民主 守正创新 市政协2014年履职工作回眸
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拉开大幕,依法治国开启崭新篇章。北京明确了新的城市战略定位,确立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首都转型发展进入关键阶段。
市政协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市委部署要求,紧紧团结和依靠各界委员,围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聚良策,围绕人民民生改善谋实招。一年来,市政协务实求进、守正创新,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不断丰富协商内容,拓展协商形式,完善协商民主制度体系。
围绕首都全面深化改革协商议政
“这些建议从首都特征出发,有调研、有情怀、有分析、有建议,直面问题不回避,体现了政协对北京发展的深厚感情。”市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听完市政协常委们热烈的讨论,前来听取意见的市领导深有感触地说道。
7月底的这次常委会比预计时间延长了近1个小时,会议审议了一份重量级的建议案——《关于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建议》以及11项专题调研报告。围绕着这么一份集全政协之力、历时近半年而成的调研成果,每个常委们都有说不完的话。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对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北京进入全面深化改革、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为首都改革发展献计出力,成为市政协2014年全年工作的重点。3月初,市政协即组织7个专委会和1个综合部门,成立11个课题组,联合各民主党派市委、市有关人民团体、部分区县政协和社会科研机构,广泛发动各界委员和专家学者,选择事关首都全面深化改革有关问题开展联合调研、协商议政,形成了《关于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建议》常委会建议案及11项专题调研报告。
整个报告围绕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人口规模调控机制、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建立健全首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等10个方面提出39条建议,为促进首都改革发展出实招、谋良策。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灵魂。长期“摊大饼”式发展、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横行……一系列发展问题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了新要求。
新形势下,现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已不适应新时期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市政府启动总体规划修改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围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协商议政成为2015年市政协常委会重点工作。市政协成立领导小组,召开动员部署大会,设立5个调查小组,开展走访、视察、座谈等活动23次,参加活动委员487人次,形成《关于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调研报告》、《关于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调研报告》等5份调研报告,提出建议62条。在此基础上,市政协又组织全体委员围绕市政府制定的《总体规划》修改草案开展了协商议政活动,为完善和实施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促进首都改革发展贡献政协的智慧和力量。
立法协商制度化、规范化
继2014年针对 《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首度探路立法协商后。2014年8月,市政协又接到了市委交给的“大单”,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北京市城镇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草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草案)》三个法律草案同时启动立法协商工作。任务艰巨,市政协迅速召开专门动员部署会,发动全体委员联合“作战”。
市政协既以32个界别为单位深入讨论、广泛协商,又在此基础上,突出各领域专家尤其是法律专家的作用,着力提高立法建议质量,召集专家从专业角度,针对法律草案中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法学原理、逻辑关系、立法技术和法言法语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
“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当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力量”、“要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用餐困难”、“要建立养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两个月的时间里,市政协迅速动员,召开各界别及专家组座谈会32次,各界别共报送596条意见,其中《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吸收政协委员意见的条文有21条,占到法规条文的78%。
为了提出更高质量的建议,各界别召开多次座谈会深入探讨,有的委员还深入到街道、社区中征求群众意见。为提高委员履职能力,市政协还编印了三册共计9.6万字的参阅材料、近万字的《地方立法常识》以供参考。
重要的是,这次立法协商完成后,在政协开展立法协商的工作机制也逐渐清晰。12月29日,主席会议通过《政协北京市委员会立法协商工作实施办法》,将立法协商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对需要协商的重要地方性法规、市政府年度立法计划和重要政府规章,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或市政府党组书面请示市委,或由市委提请市政协开展立法协商。市政协在政协委员中开展立法协商,形成立法建议,由市政协党组报送市委。市委将市政协的立法建议批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或市政府办理,再经由市委,将立法建议的办理情况反馈给政协。
经过几次立法协商的探索,在市委统一领导下从提出协商议题到迅速组织开展,从报送意见建议到反馈处理结果,立法协商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完善的“闭环”。“立法协商的成功实践,是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市政协迈出了协商民主的新步伐。”市政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首度探索提案办理协商会
“要以新机场为核心构建临空经济区”、“建议新机场命名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2014年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围绕北京新机场建设,政协委员们讨论热烈。
2014年市“两会”上,连玉明、毛桂芬、劳庆芳、张新建、吴山永、郭耕等委员提出了10件关于北京新机场建设问题的提案,涉及临空经济区发展、新机场命名、首都地区机场分工以及城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方面,涉及部门广泛,问题综合性强。
提案办理协商是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随着首都经济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像新机场、养老这样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问题、牵涉广泛的提案越来越多,办理起来既有较大难度,效果也不甚理想。
有鉴于此,市政协不断推进提案办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探索提案办理新形式——“提案办理协商会”,将事关首都长远发展、人民群众密切关注、政协委员关心的综合性重大议题拿到会上进行协商。
与以往提案办理方式不同的是,在提案办理协商会上,主办单位和会办单位不再简单地就提案涉及问题作出答复,而是围绕重点议题工作向政协委员进行情况通报,与委员们互动沟通、现场研讨对策。从而为“提”、“办”双方更加充分、深入地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促进了提案办理落实,推进了相关事业发展。
2014年上半年,市政协就围绕新机场建设以及养老问题,召开了两场别开生面的提案办理协商会。会上,提案方阵容强大,代表广泛。与会的政协委员不仅仅局限于相关提案的提案人,还包括本行业的部分专家委员和其他界别委员参加。除6名提案者外,还有11名提案委员会委员、9名经济委员会委员以及10名城建环保委员会委员与会。
提案办理协商会也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北京市政府党组成员、市协调推进新机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市新机场建设总指挥部总指挥洪峰直接参加新机场建设提案办理协商会,分管民政工作的北京市领导参加养老提案办理协商会,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意见建议。与此同时,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两次全程参与提案办理协商会,沈宝昌、唐晓青、赵文芝、葛剑平、王永庆、马大龙、闫仲秋等七位副主席也纷纷与会。直接分管相关工作的市政府领导同志以及市政协领导的高度重视,有效推动了提案办理,加大了民主监督力度,增强了提案办理实效。
“提案办理协商会立意高远,博采众长,已经超越了传统‘就提案办理而办理’范畴”。谈及协商效果,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李春增介绍。
创立协商恳谈会制度
为拓展协商形式,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成效,市政协不断思考谋划协商履职新举措,拓展协商民主新形式。2014年,市政协制订《政协协商恳谈会工作办法》,探索建立起协商恳谈会制度。
首次协商恳谈会围绕北京市房产税征收问题展开。会议邀请了6位市政协委员,从专业上看,两位是税务专家,两位是法律专家,两位是资产评估专家;从职业特点看,两位是教授,两位是律师,一位是企业家,一位是民间组织负责人。“6位委员专业不同、职业不同、角色不同,有利于多维度发表建议,使所提意见更全面,避免了一边倒的片面性。”市政协有关负责人介绍。
恳谈会上,6位委员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就北京市是否应该开征房产税、开征的法律依据、开征的技术手段、实施的可能风险、基础信息的掌握情况、国内外经验教训等内容,与市地税局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全程冷静、客观、理性,有力地推动了相关决策的完善程度。
在北京市政协办公厅负责人眼中,这是一次典型的“头脑风暴”,“协商恳谈会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发挥了参政议政的作用、实现了对传统恳谈会的创新发展,达到了委员与政府之间、委员与委员之间沟通思想、交流工作、互补见识、优化方案的目的。”
一年来,围绕北京市房地产税征收、互联网金融、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等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市政协领导邀请不同界别的专家学者、政协委员进行面对面协商恳谈,广泛凝聚共识,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参会听取意见建议。
协商恳谈会内容还聚焦于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势下政协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先后就“协商民主及政协工作创新发展”、“推进学习型政协建设”、“做好机关服务工作”等自身建设问题召开协商恳谈会,听取政协委员、党派界别、区县政协等方面的意见建议。
坚持广开言路、求同存异、民主协商、集思广益,鼓励委员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协商恳谈会逐渐成为市政协发挥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和创新协商方式、增强协商实效的一种崭新创举;成为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和综合实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的新的载体;成为政协组织发挥组织优势和委员特长,以灵活、机动、小型、密集、专业、高端为主要特征而搭建的新的协商平台;成为首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下的一种新型决策咨询方式。”市政协相关负责人总结道。
搭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智库”
“政协理论要自己想明白,对外讲清楚。”2014年5月19日,市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北京联合大学合作建立的“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会上市政协主席吉林对政协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要重点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等一系列新理论、新要求出现。市政协意识到,对协商民主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探索变得越来越有必要。
政协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市政协主席吉林指出,关于人民政协的这一系列基础理论和实际履职中的问题既要“自己想明白”,又要“对外讲清楚”,要更好地指导实践,提高履职成效。
2014年以来,围绕协商民主、履职实践等人民政协理论,市政协理论研究取得新进展。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谋划已久的课题制研究机制落地,一年来,其围绕协商民主机制、协商民主议事规则、人民政协参与立法协商等开列16个研究课题,向全体委员和社会公开招标,动员全社会优质资源投身政协理论研究。四年不懈努力、40余万字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初探》也最终完成,这一研究会承担的研究课题总结了各地实践探索,梳理了政协新思想、新要求,搭建起完整的人民政协理论体系。
2014年,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与北京联合大学成立研究中心,委员、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才组成主体研究力量,逐步成为资源互补、研究实力强、实践性强的重要平台,搭建起服务于政协实践的“智库”。多年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政治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与市人大研究室合作开展人大制度研究,与市委社工委合作开展社会建设及其他政治文明建设领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成果,聚合了一支较强的研究团队。政协则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经验,了解政协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两方资源结合后,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既能触及到深层次问题又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研究中心负责人介绍。
研究中心是一个开放平台,并不局限于研究中心的几个固定组成人员。在遇到具体的实践课题时,可以以研究中心为载体聚拢政协机关工作人员、政协委员、各界专家学者等各领域研究力量,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除研究政协基本理论,中心在课题选择上更加注重针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做一些能够进行实际应用的对策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徐永利介绍。研究中心成立后,不仅对政协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还积极服务协商民主工作实践、解决实际难题。
市政协2014年建议案及调研报告
常委会建议案
1、关于首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加强历史街区保护、完善古都风貌保护机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深化北京市国资国企改革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首都新型城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进一步加大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力度 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调研报告
关于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调研报告
关于本市重点领域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建立健全首都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若干问题的建议
关于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关于创新首都人口规模调控机制的调研报告
对治理首都“城市病”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见建议
关于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的调研报告
2、关于完善市场机制,促进首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案
3、关于促进本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建议案
4、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建议案
5、关于推进本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案
6、关于加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案
主席会建议案
关于推进本市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的建议案
关于加快北京流通产业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建议案
关于支持我市产业技术联盟创新发展的建议案
民主监督组报告
市政协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对北京市2013年市级决算和2014年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
市政协城市管理民主监督组2014年专项监督工作报告
市政协新闻舆论民主监督组2014年监督报告